日本創業不容易

工商時報【蕭美惠】 日本希望創業家可以重燃經濟活力,但日本並不是容易創業的地方。 ■There's hope that entrepreneurs can rekindle the economy-but it can be a hard place to get a startup going. 東芝(Toshiba)和夏普(Sharp)等傳統科技大廠近來頻頻重整、甚或出售,顯示大公司未必就有保障。由於科技業不再像昔日稱霸全球,日本產官學界合作,指望新創企業可以重燃經濟活力。然而,在日本,願意放棄大公司的飯碗而自行創業的人仍屬少數。 就以22歲的年輕人田口義之來說,芬蘭創業活動Slush Asia去年起移師日本舉辦,他在主辦單位擔任實習生。雖然他本人希望畢業後留下來工作,但他的家人堅持他去知名上市公司上班。吵了1個月後,他終於去一家大型人力公司任職。 總部位於香港的AVCJ Research數據顯示,去年全年日本的創投投資僅6.29億美元,不只遠低於其他亞洲地區逾200億美元的總和,跟美國的591億美元更是沒得比(美國全國創投協會的統計)。 缺乏天使投資人 Slush Asia執行長松寧南(Antti Sonninen)認為,日本需要更多創業家出來做天使投資人,擔任角色模範,「他們可以就如何打造改變世界的次世代企業,提出最好的建議。」 日本手遊龍頭GungHo創辦人兼會長孫泰藏覺得自己責無旁貸。1996年他還在就讀東京大學時便共同創立雅虎日本,如今是日本最大入口網站。他的兄長是日本首富-軟體銀行社長孫正義。 43歲的孫泰藏表示他是日本第一代創業家,在1990年代後期網路泡沫時期創立公司。他表示,當時籌資困難,銀行也不肯放款給默默無聞的公司。 孫泰藏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日本具備人才與資金,但缺乏創造日版矽谷的生態系統。」所以,他在創業家集結的東京青山區成立了一家育成中心,取名檞寄生(Mistletoe),為投資人和有創意的企業家舉辦撮合活動,希望將他20年的經驗傳承給年輕一代創業家。 Mistletoe亦直接投資大約20家新創公司,包括Fomm。該公司專門研發能在水裡前進的平價小型電動車輛,鎖定泰國和印尼等容易淹水的市場。 創投環境不完善 日本總研(JRI)主任研究員野村敦子(Atsuko Nomura)表示,日本提供許多資源來協助創業,但重要的是要設定一個架構讓企業把創意商業化,這是大公司可以發揮的地方,但目前卻沒有看到很多這方面的努力。 當然,日本的創業不是沒有成績。像是電商公司樂天(Rakuten)和DeNA,都是日本家喻戶曉、甚至國際知名的企業。根據日本交易所集團,去年上市掛牌的公司有98家,創8年來高峰,其中3分之2都是在東京證交所的Mothers(即創業板)。 根據華爾街日報,近來來日本打響名聲的新創企業包括Euglena,這家2005年創立的公司致力於使用一種叫「綠蟲藻」的藻類來解決糧食問題和環境問題。該公司在2012年上市,市值已超過10億美元。另外,在2013年推出同名二手貨市場app的Mercari,今年3月募資7,500萬美元,估值達10億美元,成為日本第一隻獨角獸。除了進軍美國挑戰eBay,明年還打算在英國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