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台南的美味與憂愁

中國時報【本報訊】 CNN網站盛讚台南是台灣美食之都,介紹19種非吃不可的平民美食,引起饕客爭相品嘗;甫結束的春節連假,台南市觀光旅遊局統計湧入超過600萬觀光人次,其中不乏為美食而來,吃在台南,固然可滿足味蕾又可快速了解城市發展樣貌,但台南的吃,除了表相之外,內涵在哪裡? 觀光之於一座城市,是帶動城市能見度與商機的重大指標之一。「台南市」在這幾年成為一門顯學,舉凡台南的旅程中,都少不了需要美食為旅行「佐味」。 CNN的推薦及各種旅遊書都提到,台南魅力來自於庶民小吃,碗粿、肉圓、米糕等均是銅板美食;蜂擁而至的觀光客除了拍照打卡之外,有多少人願意去了解為何台南口味偏甜?為什麼台南人早餐要吃清燙牛肉湯或虱目魚粥? 再者,台南因規畫、開發早,舊城區發展早已受限於既有的城市紋理,不論是貫穿舊南縣的幹線公車或是市區的公車,要熟門熟路地搭車、轉車非易事,民眾多半自己開車或騎機車出遊,指標系統又無法滿足遊客的需求,車滿為患、交通打結已是市區假日「風景之一」。 台南的「夯」,早已讓許多台南人受不了,遇到假日,「逃難」似地離開台南,平日吃慣的小吃,也因觀光客一窩蜂,逼得台南人索性放棄,這種蛋撻式的觀光效應,雖讓台南表面風光,但台南的味道,卻也一點一滴隨之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