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線 | 阿里將發布自研Arm芯片,服務器芯片市場又一位玩家

作者 | 詠儀

編輯 | 蘇建勳

財新消息,阿里於2019年開始研發的Arm架構服務器芯片已於年中完成流片。該芯片採用5nm工藝,是目前製程上最為先進的服務器芯片,或在即將到來的的阿里雲棲大會上發布。

這也意味著自華為後,阿里成為又一家自研服務器CPU的國內科技企業。

阿里造芯一直頗為高調。2018年,阿里全資收購中天微,與達摩院自研芯片業務整合成為後來的芯片公司“平頭哥”。平頭哥進展迅速,2019年就正式發布第一枚AI推理芯片“含光800”,並宣佈進入量產階段,2020年開始已經在阿里的超級數據中心大規模部署。

除了自研,阿里也通過投資進行大規模佈局。此前,阿里就已經投資了包括寒武紀、深鑑等企業。在今年10月,阿里巴巴百度正式戰略入股飛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後者是一家國產CPU研發商,同樣基於ARM架構。

阿里雲經過十餘年發展,當前已經建立起了龐大的軟件生態,如今的Arm架構芯片若真正實現量產,意味著能夠與阿里的軟件生態進行很好地配合,進一步降本增效。

當前Arm架構的迅速發展,很大程度是由雲廠商們的崛起帶動的。隨著雲生態逐漸成熟,雲廠商們開始往上下游探索。

芯片是其中重要的一步。從雲的最底層設備——服務器來看,當前x86架構佔據全球服務器芯片的主流。因此從Arm架構上突破,是廠商們彎道超車的機會。近兩年來,包括Ampere、富士通、Mavell、亞馬遜、華為等廠商都在發力造芯。亞馬遜在2019年12月就已經發布了第二代Arm芯片”Gravation2”,截至目前已經推出三個系列的芯片產品。

天風證券數據顯示,在服務器市場,國內x86架構市場佔比高達96.4%,基本由英特爾壟斷,而Arm架構自2018年下半年迎來服務器CPU轉折點後,迅速佔領國內0.9%的市場份額。

就中國雲計算行業而言,國外的壟斷和封鎖則讓大廠們的危機感更甚。

除了阿里,此前華為則通過旗下的海思半導體自研芯片,2019年推出了基於Arm架構的服務器芯片“鯤鵬920”和服務器“泰山”,但受制於制裁,下一代的“鯤鵬930”無法如期發布;百度則在2018年發布AI芯片“昆侖”,36氪曾在今年6月獨家報道,百度第二代昆侖芯片流片成功,將於2021年下半年量產。

阿里、華為、百度在服務器芯片上均進展迅速,騰訊或許要捏一把汗了。

此前,騰訊主要以投資的形式進軍芯片行業,如投資燧原科技;今年,騰訊也明顯加快了步伐——今年3月,根據天眼查數據,騰訊雲成立了深圳保安灣騰訊雲計算有限公司,其經營范圍包括集成電路設計和研發,這引發了市場對於騰訊親自下場造芯的猜想。盡管當時騰訊回應稱只專注在AI芯片而非通用芯片的研發,但在阿里芯片獲得又一大進展的情況下,戰局無疑將變得更加復雜。

本文由「詠儀」原創出品, 轉載或內容合作請點擊 轉載說明 ;違規轉載必究。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