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稿/從大陸微刺激政策看兩岸經貿發展/智庫論壇/國政基金會科技經濟組高級助理研究員 曾志超

中共總理李克強在大陸公布大陸第一季總體經濟數據前推出小規模經濟刺激方案(簡稱「微刺激」),受到國際的矚目,憂心是否大陸經濟已經面臨硬著路的危機。本文將探討微刺激的內涵與大陸經濟的走勢,並觀察該政策對兩岸經貿的發展方向。 一、近期大陸經濟數據 中國大陸自 1979 年起實施改革開放政策迄今 30 餘年,經濟快速發展,平均成長率高達9.8%,造就世界稱羨的經濟表現,目前已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回溫,歐美國家經濟呈現復甦的跡象逐漸明顯,然而近年大陸的經濟卻有下滑的趨勢,2013年中國大陸國內生產毛額達56.88萬億元人民幣,經濟成長率僅有7.7%,為大陸14年來最低水準,預計2014年將持續減緩只有7.5%。 影響中國大陸經濟動能趨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其生產要素惡化,工資上漲、人口紅利優勢不再、沿海城市缺工問題嚴重及人民幣升值等問題,世界工廠的地位與優勢正逐漸動搖,進而影響大陸過去仰賴的外貿帶動經濟成長模式,占大陸GDP比重將近六成的進出口成長動能勢將趨緩。 根據日前甫公布的中國大陸今(2014)年三月的進出口數字,分別比去年同期減少百分之十一點三和百分之六點六。遠遜於分析師原先預估大陸三月出口至少有百分之四的成長,進口也有百分之三的成長,結果進出口數據不但沒有如預期的成長,還呈現大幅衰退,成為大陸未來經濟成長的一大隱憂。 另外,其他經濟數據也不甚理想,2014年前兩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加8.6%,不僅大幅低於預期,還創4年多來的新低;被納入克強指數的經濟指標——發電量也創2013年5月以來新低;固定投資方面,1-2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加17.9%,低於預期的19.4%,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加11.8%,也不如預期的13.5%。各項數據多呈現走弱的態勢,因而有愈來愈多人擔憂大陸經濟是否可能發生「硬著陸」的可能。 二、微刺激的內涵 面對經濟發展減緩,許多國家都會採行凱因斯經濟學(Keynesian economics),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中國大陸亦不例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下,中共前總理溫家寶即推出4萬億(人民幣4兆元)刺激經濟發展計劃。為因應大陸經濟下滑的風險,今年四月初大陸國務院常對外宣布「微刺激」經濟計畫,跟據媒體報導,其主要內容如下: (一)擴大小企業減稅:中小企業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將延長截止期至2016年底;納稅起徵點則由所得額6萬元提高一倍到12萬元,擴大企業減負。 (二)推動城鎮化棚戶改造:推動城鎮化中的棚戶區(即貧困低收入區)改造,由大陸國家開發銀行在今年成立專門機構,發行住宅金融專項債券,向郵儲等金融機構籌資,鼓勵商業銀行、社保基金、保險機構等,參與棚戶改造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三)加強鐵路建設:今明兩年鐵路發展基金將引入4000億元社會資金,在大陸全境鐵路投產新線達6600公里以上,比去年增加約1000公里;其中,8成投資將投向中西部。還將發行1500億元債券,支應低開發中西部鐵路建設。 論其實際,其三大內容並無新意,多數屬於「十二五」規劃的內容,無論城鎮化棚戶改造或是鐵路建設均是既有的建設,甚至在鐵路建設的目標還略低於「十二五」規劃的預期目標。職是之故,在檢討溫家寶4萬億政策的氛圍下,「微刺激」經濟計畫可謂是僅在彰顯政策執行的決心,而非強而有力刺激政策。 三、未來大陸經濟預測 中國大陸不但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經濟走勢牽動全球經濟的發展,過去只要大陸經濟成長趨緩,隨即引發全球各大股市大跌。加上中國大陸是台商最重要的對外投資國,也是台商的重要生產基地,為我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大陸經濟成長走向勢必將影響台灣經濟。因此,我們需密切觀察未來大陸經濟的發展。 總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簡稱TFP)係衡量一國經濟效率提升與技術進步的重要總體指標,我們也可以用TFP來預測大陸經濟成長。 隨著勞力問題加重,大陸已經難以完全仰賴低廉且充沛的勞工來推動經濟,但是中國大陸卻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可吸納大量的外來投資,若能透過市場吸引先進技術至大陸,不斷提升技術與創新能量,總要素生產力即能維持不墜。 四、對兩岸經貿的發展之影響 在一連串不佳的經濟數據下,多數經濟預測機構均看壞大陸經濟的表現,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日前(四月17日)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2014 年1 季中國大陸GDP 經濟成長率達7.4%,縱然略低於7.5%的目標值,卻優於預測數字。 觀察2014 年1 季中國大陸GDP三級產業的分別表現,第一級產業(農林漁牧業)年成長3.5%;第二級產業(工業與建築業)年成長7.3%;第三級產業(服務業)年成長則是7.8%。可以看出過去的成長引擎工業的表現已經趨緩,所幸在大陸政府積極發展內需產業之下,服務業的成長率已超越整體GDP的成長率,對就業市場有相當正面的裨益。 此正可解釋為何在一片工業數據呈現悲觀的情形下,大陸政府卻老實在在,僅僅推出一些不痛不養的經濟刺激方案。另一方面,可可以預測未來大陸經濟發展的重心,將會朝向服務產業上。 中國大陸過去經濟發展的重心係以製造業為主,故其服務業比重目前仍相當低,2013年大陸服務業僅占其GDP比重的46.1%,與台灣1980年代的比例相當接近,目前大陸的服務業仍處初步發展階段。大陸在2011年啟動的「十二五」規劃中直接將服務業列為主要的發展產業,服務業佔GDP比例從2010年的42.7%,預計至2015年要成長到47%的目標,易言之,中國大陸每年服務業需保持一成以上的成長率,始能達成此一目標,故這幾年大陸的服務業將會大幅成長,相關商機十分可期。 反觀,台灣的服務業發展甚早,早在1980年代服務業占總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已經超過工業的比重,1980年代服務業已經達到GDP的五成,超過工業的四成水準,之後服務業的比重並持續提升,工業則不斷下滑,至2000年以後,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已經到達約七成的水準,工業則只剩下三成的水準,至今仍維持這樣的比例。 由於台灣服務業發展多年,引進先進國家的服務業的知識與經驗,無在服務業的人才、管理、連鎖業經營與實務經驗等方面,均有世界級的水準,可惜深受市場規模較小,發展空間較為有限,導致相互競爭過於激烈,不利產業擴大發展。《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正提供我國服務業在大陸施展拳腳的機會。 在《服務貿易協議》下,台灣將比其他國家享有「先佔先贏」的優勢,大幅進軍大陸的市場。加上陸方在開放內容上均超出其在加入WTO 時所承諾之水準。我業者能享有協議中提高持股比例、擴大業務範圍和貿易便利化等優惠,可增加我業者在大陸之掌控力與競爭力,預期效益相當可觀。將可為我國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提升經濟發展,符合對台灣利益極大化,衝擊極小化原則。 以電子商務產業為例,依據《服務貿易協議》,我方可在福建省設立的電子商務網站合資企業中,臺資持股比例放寬至55%,台商可掌握經營主導權,降低經營風險。未來臺商可藉由設立具控制力的合資企業,進一步取得大陸的網路內容供應商(ICP)經營許可證。此次開放幅度不但優於大陸給WTO各個會員國的承諾,甚至還超越了陸方給香港的承諾。目前試點雖僅在福建一地,但我方卻可以運用網路不限時空特性,打破地域的障礙,可將台灣精品銷售給全大陸的消費者。 可惜的是,反對黨因政治因素一直惡意污名化《服務貿易協議》的內容,無限擴張其對我國產業的負面衝擊,讓多數民眾產生嚴重的誤解,以致於國會審查延宕,落實之日遙遙無期。若一再拖延,讓大陸服務業成熟,或其他國家與大陸完成FTA的協議,屆時台灣的優勢不再,錯失的商機將永遠無法挽回。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