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非傳統的貨幣政策:負利率

根據MarketWatch分析報導,過去六年,全球貨幣政策日益脫離了傳統,現在更來到其中的極端:負名目利率。

然而,如果通貨緊縮瀰漫了全球經濟,儘管有負名目利率的拖累,投資人仍可望取得正實質報酬率。過去二十年的日本即是如此,通貨緊縮持續,許多資產都接近零利率。

投資人可能認為,直接持有現金,而非持有負報酬率的資產,應是合理。其實,持有現金亦具有風險,一如希臘人的遭遇,他們將現金塞入床墊或牆壁內,結果家庭搶劫案件大增,也有現金遭到蟻蛀。所以,如果加上安全持有現金的成本,接受負利率亦有其道理。

投資人為何接受3年,5年,甚至10年期的負名目報酬率?在瑞士與丹麥,投資人希望持有預期會升值的貨幣。如果在瑞士央行於2月中放棄釘住歐元政策之前,持有負利率的瑞士法郎資產,可能一夜之間,賺得20%的報酬率,因瑞士法郎大幅上漲。

在貨幣貶值,且可能進一步貶值的國家,也可能出現負債券殖利率,如德國,部份歐元區國家與日本。那麼,投資人為何持有這類資產?

許多長期投資人,如保險公司與退休基金,沒有替代品,他們被要求持有較安全的債券。

此外,在規避風險的環境下,投資人寧可持有負殖利率債券,不願持有風險較大且較為波動的資產。

當然,隨著時間,負名目與實質報酬率可能促使存款人存款減少,支出增加。其實這正是負利率的目的:當供過於求,太多存款追逐太少的生產性投資,利率的平衡點就將偏低,甚至為負。如果先進經濟體遭遇經濟停滯,則短期與長期債券出現負利率,將成為新的常態。

要避免這種情況,各國央行與財政當局需要推出政策,刺激經濟成長,創造正數通貨膨脹。負利率固可促使存款人減少存款,增加支出。但經濟仍需要財政政策刺激,尤其對生產性基礎建設計劃進行公共投資,可創造出較債券更高的報酬率。這類政策延後得越久,則負利率的倒轉世界就會持續得越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