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談生死 讀好書多活幾輩子

旺報【特派記者李怡芸╱香港專訪】 學醫出身,現在卻是專職作家、書評家、張愛玲與周作人研究者,止庵的文字涵養,靠的是自學功夫。他說:「主要是文革時沒書讀,只要寫上字的紙都有想讀的渴望。」從什麼都想讀到現在主張挑「金字塔尖」的書才讀,止庵的自學之道,也不脫離他對生命哲學的思考。 藉著反思母親的故去而叩問生死,止庵的《惜別》近日在台出版,透過《世說新語》、《禮記》、《莊子》中的案例,杷梳中國人固有的生死觀,他認為圍繞著死的議題,中國人其實不斷地探問的是「生應怎麼活?」誠如止庵的母親在晚年展現出對生活的熱情:養花、學編輯、到處看戲;止庵說:「既然一個人只能活一次,怎麼活出自己的意義是關鍵。」 以當代文學為例,止庵只挑「金字塔尖」,在他看來,這也是因應自己的生死觀,即使讀書是興趣,也要認真地把「利益最大化」,不浪費時間在不好的作品上。「開卷有益那是說給不讀書的人聽,」而他自求學時就養成的習慣是「和朋友討論哪本書值得讀,列出清單,哪怕還是『黑書』沒出版,抱著『守株待兔』的心態,就等。」 止庵年少時連搭公車、人擠人時 也能把書舉到頭頂上看,日後他寫作、寫書評,「首先要把作品看完,並且要能縱向、橫向地知道其他相關作品。」讀書的功夫自然要下得夠深。止庵以卡謬的名言「重要的並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為座右銘,認為讀書最大意義,在於「像是開了很多頻道」,透過進入不同的文本,彷彿多活了幾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