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其實只是空話!

每次發生老人怒喝不懂讓座的年輕人之類的事件,網路上就會「熱炒」一句口號「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主張廢除博愛座,甚至怒罵當初制定博愛座政策的人。然而,有一個重點:

 

誰不知道「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

 

但是不讓座的人還是很多呀!  如果說要加強宣導,其實博愛座本身就是宣導政策的一環。最大的矛盾是,就算台灣社會達到「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那些主張廢除博愛座的人所憤恨不平的「自以為是的老人」仍然會存在,因為「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管你年輕人坐哪裡都得讓給老人,最近那位被辱罵的北一女學生就是個例子,她坐在普通座位仍然被罵。

 

(北一女學生不讓座被辱罵) 

 

應該讓位給老人嗎?

 

「讓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這句口號的唯一意義是「讓座是受認可的美德」,尤其是老弱婦孺中老人這一項,這幾年越來越多人質疑讓位給老人的必要性。

 

當然,實務上確實有必要討論「須要讓位給看起來勇健的老人嗎?」等問題,畢竟把老人當作絕對弱者、處處禮讓或許適以害之,無形中讓老人的自立能力減弱。然而某些人的立論是基於「權利義務說」,認為讓座是好心,不是「義務」,沒有人有「權利」要求別人讓座。這麼說當然沒有錯,卻沒撼動到議題的核心:為什麼社會要求大眾讓座?

 

試想,如果某孕婦因為自己沒讓座出意外,難道能以一句「幫她打119才是我的義務,而非讓座」撇清而毫不內咎嗎?   同樣的道理,遇到孱弱的老人還主張「權利義務說」嗎?

  

台語有句話:狼愛吼凶(人要互相),在各自的立場你敬我我敬你。權利義務說是老弱婦孺的自我修養,看到別人不讓座給自己視作理所當然,「我沒權利逼人讓座,他沒義務讓座給我」,但不讓座的人不能以權利義務說為自己申辯,不然「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之理想恐怕難以達到。  

 

罵社會虛偽也應看到社會的良善

 

每次發生「被迫讓座」的新聞很多網友罵台灣人虛偽、偽善,養出倚老賣老的老人,但那些自以為是的老人並非多數。(通勤族想想看搭捷運一整年遇到幾次「被迫讓座」? ) 理性的討論應該全盤討論利弊,畢竟台灣人的「偽善」嘉惠很多人。且值得一提的是,台灣人的讓座風氣讓外國人嘖嘖稱善,可說是很棒的形象外交,這並不是說外國人的稱讚有多重要,重點是 ─ 超越上面所強調的 ─ 讓座是很多國家認可的美德。

 

 

博愛座利弊互見

 

博愛座有個大缺點是讓很多人想坐又不敢坐(部份人或許是想:坐博愛座等會看到老弱婦嬬上車就要馬上讓坐,那還不如站著) ,偏偏這也有好處,某些不會讓座的人礙於風氣空出博愛座,方便了有需求的人。有些反博愛座的人說隱性障礙者,如身體不適或初身孕的人不敢坐博愛座反而違背了博愛座的本意,但這可以宣導大眾對博愛座的使用觀念來改善,近日台鐵就將隱性障礙者列入優先席讓位對象之一。

 

事實上,現在也幾乎沒有人罵坐博愛座而不讓座的人,而且現在質疑讓位文化的風氣已經帶起來了,手機直播還很方便,有多少人敢「伸張正義」呢?

 

慎重權衡利弊

 

當然,閒置空位也是成本,所以回歸一個重點:慎重權衡博愛座的利弊,而不是看到有新聞大輻報導「被迫讓座」就大聲疾呼博愛座的設置不應該,更別提「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之理念要伸張,須依靠一定程度的「社會督導」才能完美達成,之間難免造成衝突。

 

廢止博愛座政策確實值得討論,其實很多被優禮的老人跟小孩應否予以讓座可再商榷,尚且改變政策的個附加好處是做社會實驗,看看博愛座設置與否有沒有什麼差別。

 

至於拆換舊有的博愛座有一個問題:納帨人願意花這筆錢嗎?





延伸閱讀:美德不該被扭曲!禮讓文化為何變了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