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獺石虎保育 動物園邀專家分享經驗

水獺石虎保育 動物園邀專家分享經驗

臺北市立動物園歐亞水獺「大金」、「小金」、及「金莎」,現在已經1歲3個月大,正是評估野放或參與保育繁殖的關鍵年齡;另外來自生物保育研究中心的石虎「集寶」,野放後因難敵競爭,又回到圈養環境。動物園上週召開「瀕危小型食肉目動物」國際研討會,透過各國的保育經驗,持續針對歐亞水獺及石虎的後續再野放評估。(林麗玉報導)

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石虎和水獺都是小型食肉目動物,並且是位於生態系食物鏈金字塔頂端的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在維持自然健康的生態系內扮演著重要角色。不過這類本土關鍵物種,能否存續,取決於其原生棲地內生物多樣性的維護樣貌,任何一個生態環節斷鍊,都會讓牠們的族群數量急遽減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保護石虎和水獺原生棲地內的生物多樣性,不但有利於石虎和水獺野生族群的存續,也使人類及其他同樣依賴淺山生態系或溪流生態系生存的物種獲得必要保障。而動物園上週舉辦「2015瀕危小型食肉目動物繁殖和再引入」國際研討會,邀請荷蘭水獺基金會、德國科隆動物園、英國貝爾福斯特動物園、日本琉球大學、井之頭恩賜公園、多摩動物公園、韓國水獺研究中心、新加坡野生動物保育集團、泰國皇家動物園協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特

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新竹林區管理處、野生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臺灣大學、師範大學、東海大學、靜宜大學、屏東科技大學等不同專業機構專家和學者,分享推動或執行瀕危物種救傷收容、保育繁殖及重返原棲地的過程與經驗,而從各國經驗顯示,野生動物在不同國家面臨的生存危機其實大同小異,包括韓國的歐亞水獺、日本的山貓(即石虎)命運也跟臺灣亞種的歐亞水獺或石虎差不多。其中荷蘭歐亞水獺在1988年宣布滅絕後,經過周延的計畫在1997年執行跨國再引入,讓同亞種的歐亞水獺從30隻成長到140隻。

這次研討會後與會者兵分兩路,到金門與南投縣集集舉辦歐亞水獺和石虎的保育座談會,與在地民眾共同研討、推動保育與教育工作,希望由歐亞水獺和石虎主演的臺灣「水虎傳」能在這塊土地上持續繁衍。 (照片由台北市立動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