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作羹湯

洗手作羹湯

出處:《美好生活,其實很簡單》‧有鹿文化出版

所謂洗手作羹湯,說的是兩回事,羹是羹,湯是湯,按西方人的詞來說,羹是Soup,湯是Broth;前者是濃的,後者是清的,但中國人羹湯不分,連李漁在《閒情偶寄》中都說湯是羹的別名,到了外國就會鬧出笑話。話說有位廣東人在蘇格蘭旅行,進了餐廳覺得口渴身燥,想喝上一碗好湯化體內的虛火,在菜單上點了一碗湯,誰知道來的是濃郁地不得了的燕麥粥,這哪是湯啊!叫人來問,此燕麥粥的確是蘇格蘭人有名的Soup,若照中國人的羹湯之分法,可以稱之為羹,但如果想喝廣東人的煲湯,那可要叫Broth,蘇格蘭也有出名的牛肉清湯,喝下去很補元氣。

所以說,羹湯有分,羹是濃的,湯是清的;北人善調羹,南人善治湯。羹的歷史比湯古,早在周代,華夏中國已有大羹、原始羹、鉶羹之說,指的是什麼呢?原來從周代到春秋戰國,都有用羹祭祀之禮。供神的是牛的大羹,祭五帝是羊的原始羹,這兩種羹都不能放調味料,因為五味是人間味,只有給人吃的是五味俱足的豬肉羹,這種叫鉶羹的羹即今日閩臺人還在吃而發源於河洛中原的肉羹。

宋室南遷,定居於臨安杭州的北人思北味,就用西湖的草魚創造了類似北宋開封人聞名的魚羹美味,成就了迄今聞名的杭州美食宋嫂魚羹。

羹要濃郁才好,想想看,不管是臺灣的肉羹、杭州的魚羹、港澳人的魚翅羹,如果烹調得太清,湯湯水水,就不是好羹。好羹最適合下飯,李漁說得好,「羹之為物,與飯相俱者也。」在臺灣有肉羹飯,在澳門有魚翅羹撈飯,都深得羹之其味。如今北方人喝的酸辣湯,其實較合宜的稱呼是酸辣羹,酸辣羹貴在濃稠,用來當成下麵的澆頭就成了大魯麵。

李漁認為羹比美饌下飯,頗有現代人吃飯之理,常常一桌子美饌,人人只吃菜不吃飯,一般人多以為是現代人怕胖,才不吃飯,但李漁卻說「肴饌乃滯飯之具,非下飯之具也。食飯之人見美饌在前,匕箸遲疑而不下,非滯飯之具而何?」但為什麼從前貧窮人家用一點鹹菜就可以食飯呢?原來那不叫鹹菜下飯,是鹹菜送飯或扒飯,是不得已的非吃飽不可的食飯之道。

李漁是富貴人家,早就看到了今天流行的不吃飯只吃菜。但飯還是不能不吃的,菜養體,飯養精,那麼,該如何吃飯呢?李漁又有妙語,他說:「飯猶舟出,羹猶水也;舟之在灘,非水不下,與飯之在喉,非湯不下,其勢一也。」真有道理,再怕胖再不想吃飯的人,若給他一碗魚翅撈飯或肉羹飯,就真的很難拒絕飯了,下回大夥試試。有一回我在杭州凱悅飯店的湖濱餐廳,吃到宋嫂魚羹及一碗白飯,那真的羹飯俱美矣。

羹宜於下飯,李漁還說,此乃養生之法,「飯得羹而即消」,意思是容易消化,但這裏指的羹是今人說的濃湯,如果是清湯就不宜下飯了,也非養生之道,眾人皆知用清湯下飯對胃不好,像上海人愛吃的湯泡飯則不宜有胃疾者。

北方天冷,五行主水,濃湯之羹不易涼,但南方天燥,五行主火,就宜清湯去火。南方人調理羹是北方遺風,南人嗜喝的是原湯,像廣東人的老火煲湯,把所有的食材熬個十幾個小時,只喝精華的清湯,不吃食材渣。臺灣人也很看重清湯,像煮好一碗清湯切仔麵,訣竅就在熬湯頭,湯要用豬脊骨、大骨、小骨、邊骨熬,不斷去肉渣,熬成清湯似水,看起來沒顏色,喝下肚才知功夫,像我每回出外旅行回臺北,第一餐一定去我心儀之店吃上一小碗清湯切仔麵。

羹貴在濃中有淡,適合下飯;湯貴在淡中有濃,宜於單品,凡人洗手作羹湯,應先通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