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盾安擴張惹禍 負債2千億

旺報【記者戴慧瑀╱綜合報導】 一場新的大陸企業違約潮醞釀中,這次主角是民營企業。《中國證券報》近日以5月爆發450億(人民幣,下同),約合新台幣2070億債務危機的浙江盾安集團為例,稱前幾年大陸貨幣環境寬鬆,企業大量舉債或轉投資,金融機構也未做好信用把關,是釀成這場風暴的最大元凶。 《中國證券報》近日以5月浙江盾安集團為例,剖析這家500強企業為何在一夜之間,爆發450億債務危機。 2016年,盾安集團喊出新的公司願景,目標要成為控8到10家上市公司,年銷售額超1000億的多元化大型跨國企業集團。當時盾安集團信評等級AA+,為融資提供良好條件;不久後,盾安集團旗下數間公司透過非公開發行股票、公司債、短融等方式,順利取得資金。 當時大陸貨幣環境寬鬆,在人行(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接連降準下,市場流動性大增,《中國證券報》指出,金融機構出於「資產荒」心態,資金找出路,不惜採「信用下沉」的策略,買了很多低信評債券等資產。 《中國證券報》直言,對於不少民營企業而言,那是一段「負債狂歡」的日子。寬鬆的金融環境,讓企業有能力擴張債務,去進行各種轉投資。 盾安集團就是一個縮影,海通證券數據顯示,2017年9月,盾安集團的有息債務規模從2011年底的113億,快速增至360多億,總負債占比超過80%。公司資產負債率也隨之升至64.54%,2018年首季增加到66.34%。 由於資金取得方便,且不用付出太高代價,《中國證券報》表示,當時有的企業甚至有能力「借新還舊」,發行低成本的公司債等產品,來償還銀行貸款、信托融資。 不過,好日子終究有結束的一天。自2016年底至今,大陸政府把金融風險防控列為首要任務,貨幣政策轉向中性偏緊,眾多監管措施上路,終結金融寬鬆時代。此時,許多企業發現融資管道收緊,成本也增加,慘的是前幾年發行的公司債,也到了該還錢的時候。在走投無路下,一些企業爆發了債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