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本遺址》十三行VS.漢本遺址 50年後重現的「考古危機」

說起十三行古蹟,時光要飛回去49年前…

1955年,中華民國空軍的飛行員潘克永少校飛越八里鄉觀音山時,發現飛機的羅盤有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是發現了鐵礦。1957年,潘克永找上了地質學家台大教授林朝棨,會同工程師黃瀛東前往台北縣八里鄉(現今新北市八里區)勘查,發現鐵塊與鐵渣,研判這些殘渣為史前人類煉鐵殘留。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由十三行博物館隔窗望去.就是新北市八里汙水處理廠.蛋形污水處理槽下.正是十三行古蹟遺址精華區. (陳明仁攝)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由十三行博物館隔窗望去.就是新北市八里汙水處理廠.蛋形污水處理槽下.正是十三行古蹟遺址精華區. (陳明仁攝)

由十三行博物館隔窗望去的新北市八里汙水處理廠,蛋形污水處理槽下正是十三行古蹟遺址精華區。(陳明仁攝)

考古界一般會以發現遺址所在最小的地名來稱呼它,當時頂罟村也叫「十三行村」,於是將這個考古遺址命名為「十三行遺址」,聚落位於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距東北方的淡水河約1.5公里,西方為台灣海峽。

十三行遺址 凱達格蘭族遺跡

十三行遺址從1957年發現後,1959年有石璋如教授;1963年有劉斌雄教授各作了一次挖掘,出土了陶片、石器、鐵器、玻璃器和瑪瑙珠、貝殼和獸骨等遺物,以及兩座墓葬,也肯定地層堆積了兩個文化層,下層為赤褐色網紋硬陶文化層,上層為近代漢文化層。而下層在文化系統上似屬於凱達格蘭、噶瑪蘭系史前文化。這群先民們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而這個聚落原本是凱達格蘭族八里坌社的領域。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十三行博物館.十三行青銅刀柄(陳明仁攝)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十三行博物館.十三行青銅刀柄(陳明仁攝)

十三行文化出土了陶片、石器、鐵器、玻璃器和瑪瑙珠、貝殼和獸骨等遺物,圖為十三行出土的青銅刀柄。(陳明仁攝)

1988年,臧振華、高有德、劉益昌等教授再一次發掘,隔年,因八里污水處理廠要興建在該遺址上,這個遺址面臨了湮滅的厄運,經學家專家呼救,各界熱烈呼應。

十三行遺址 大部份在污水處理廠下

1990年,內政部召開「台閩地區古蹟評鑒會議」,將十三行遺址列為二級古蹟。展開為期兩年的搶救工作。1991年,十三行遺址被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保存範圍長約144公尺、寬約22公尺、總面積為3,161.9平方公尺,但事實上保留的部份只佔整個遺址的九分之一左右,其餘大部分的遺址都在興建污水處理廠時所破壞。

1995年,政府決議在污水處理廠旁撥地成立「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3年後更名為「十三行博物館」,同時也開始興建;2003年,博物館正式完工並開館。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十三行博物館.外觀建築呈現十七度的歪斜,傾斜不正的八角塔,表達被毀壞的遺跡無法重現的意境。(陳明仁攝)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十三行博物館.外觀建築呈現十七度的歪斜,傾斜不正的八角塔,表達被毀壞的遺跡無法重現的意境。(陳明仁攝)

政府決議在污水處理廠旁撥地成立「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之後更名為「十三行博物館」,外觀建築呈現17度的歪斜,傾斜不正的八角塔,表達被毀壞的遺跡無法重現的意境。(陳明仁攝)

根據地層堆積的兩個文化層,以下層為赤褐色網紋硬陶文化層為主,即大約在1,800年前,考古學者稱為「十三行文化人」,他們居住的時間相當長,至少住到距今大約800年前,前後長達1,000年以上。十三行遺址上所挖到的文物,大多數是這一群人所遺留。

上層漢文化層 福建移民開墾遺跡

上層的近代漢文化層,則是清代中葉之後從中國福建渡海來的漢人移民,清康熙23年(1684)清廷將台灣納入版圖,閩粵兩系移民進入開墾此地,成為北台最早的政經中心。乾隆年間,由於此地經常發生水患,因此淡水河北岸的淡水乃取代了八里。

50年後,漢本遺址因緣際會與台灣的後代子孫見面…

時空轉到2012年3月,「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工程,有位負責其他工程段的考古隨行監看人員到工地附近小吃店用餐,忽然發現工地清運出來的土方內,竟然有拍印紋的陶器殘件,還有石環、鐵渣等,也讓這片千年遺址重見天日。

這裡出土的並不只是一些陶片或一些人骨,而是一個完整的聚落,房屋結構、走道、工作坊、祭祀空間、耕種地等,格局分明,他們所住的房子、鋪上石板的地面,周邊山坡還有田地,田地以石頭區隔出條狀耕地,並且有精巧堆砌的駁坎階面,用以護坡擋土。 地層中發現多量碳粒殘留,可以推測當時的人類已有山田燒墾的農業知識。依耕作地的型態與氣候推測,漢本地區所栽種的應為陸稻、小米、紅藜之類的作物。呈現了一個嚴謹有秩序、有組織的社會結構,與其他遺址的狀況相較而言,在台灣近年的考古遺址中甚為罕見。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漢本出土.約唐宋時期的鐵刀或劍(陳明仁攝)
201605-漢本遺址專題.漢本出土.約唐宋時期的鐵刀或劍(陳明仁攝)

漢本地區所栽種的應為陸稻、小米、紅藜之類的作物。呈現了一個嚴謹有秩序、有組織的社會結構,與其他遺址的狀況相較而言,在台灣近年的考古遺址中甚為罕見。圖為漢本出土,約莫唐宋時期的鐵刀或劍。(陳明仁攝)

漢本先民的淵源,與現今東部原住民的阿美族、蘭陽平原噶瑪蘭族、北海岸巴賽族以及台北地區凱達格蘭族群具有關連,而依學術界分數評比,各項均達高標,重要性比美國定的卑南遺址、十三行遺址。但它現今只是妨害蘇花改通車進度的悲情之物!

20160514-SMG0035-004-漢本遺址、十三文化與世界史簡表.png
20160514-SMG0035-004-漢本遺址、十三文化與世界史簡表.png


相關報導
漢本遺址》一碗麵的奇蹟!蘇花改工程旁 先民驚現最早的「台商」
漢本遺址》被遺忘的十三行 沉默的史前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