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澎湖鱷化石複製品 澎湖展出

近年來在澎湖,不只發現距今45萬年前的原人,還透過打撈沉船,揭開不少遠古和近代歷史的神秘面紗。不只如此,還有一種鱷魚,因為化石出土,被考證和現今發現的鱷魚品種完全不同,而以發現人的姓氏和發現地點,命名為「潘氏澎湖鱷」,目前牠的化石複製品,就在新落成的澎湖化石館展出。

這具史前鱷魚的化石相當完整,長長大嘴裡,牙齒也都還清楚可見,它是潘氏澎湖鱷魚,2006年時,由這位潘明國在澎湖內垵海邊發現。

潘氏澎湖鱷化石發現人潘明國:「海邊撿石頭發現的,當初也沒想到(是鱷魚),以為是海豚,因為在海邊。」

由於化石長年泡在水裡,含水量高,出土後水分流失,非常容易碎裂,專家經過固化上漆處理,才還原了鱷魚的原貌,進一步考證,發現牠是1500萬~1700萬年前,一種有別於現今品種的鱷魚。

澎湖化石館解說員簡佑誠:「內鼻孔的部分是三角形,還有眼眶前的幾塊骨板,幾乎是等齊的,所以,跟我們現在的馬來鱷,種類有所不同。」

只是這個台灣目前發現唯一完整保存在地層中的鱷魚化石,真品收藏在台中,對發現地澎湖來說,當然有著遺憾,澎湖縣政府成立的化石館,只能展出複製品。除了「潘氏澎湖鱷」之外,這裡還有1986年擱淺在澎湖吉貝的長鬚鯨標本以及古菱齒象、四不像鹿和德氏水牛等,被看作澎湖三寶的化石,澎湖縣政府希望和國小教材結合,告訴孩子們遠古時期,澎湖的多樣物種。(民視新聞林樹銘澎湖縣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