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解析-債市不確定性下降 有助經濟發展

工商時報【匯豐中國多元資產入息平衡基金經理人游陳達】 市場有所共識的是,中國每個月所發布的宏觀經濟數據並非絕對標準,必須搭配其他資訊一併解讀。其中一個關鍵切入點便是日益擴大和流動性增加的中國債市,包括在岸和離岸市場。從中國經濟動態、民企融資及資本流動層面,有以下重點值得關注。 首先,經濟動態方面,我們發現近期在岸債券的發行金額有所提升,這意味著資金確實在政策的主導下流入債市,暫時減緩了債券市場的部分資金需求。從行業面觀察,若排除政府債券,非政府債券發行金額多數是流向房地產或者基礎建設。 但真實的情況是,大部分的基礎建設是按照政府政策來進行的。因此,這說明了相對於基建設施,房地產投資的增長較快,其原因並非市場因素所帶動。即便如此,這也代表中國政府認知到,光憑靠公共部門並不足以緩衡經濟下行壓力。因此,民營企業或將在今年下半年成為債券發行的主角。 此外,過去1個月內,市場的不確定性因素逐漸下降,包括中美在G20峰會後重啟貿易磋商,且並沒有出現之前市場擔憂的流動性緊張。而隨著美聯準會降息空間開啟之後,中國的通膨壓力緩解,較為寬鬆的貨幣環境依然可期。 在相對寬鬆的貨幣環境下,我們也觀察到中國債券一級市場的發行有所回暖。尤其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針對改善企業融資環境的各項政策逐漸顯現,信用債一級發行總量明顯回升,發行價格也有所下行,房地產和基建投資似乎是在岸債券發行的一大支柱,這與中國政府支持這些行業來創造經濟增長的方向是一致的。 外圍因素方面,隨著聯準會降息機率提升,導致美債殖利率持續收斂,進一步帶動風險性資產的漲勢,境外人民幣債券及中國美元債券市場持續展現多頭走勢,境內人民幣債券亦因大陸央行寬鬆流動性而呈現同步上漲。 事實上,考量外部風險和中國消費的下行壓力,當前債券市場是穩定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資金來源。接下來官方政策的最大亮點在於減稅降費,其最大作用是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費,估計全年居民部門減稅降費可達人民幣1兆元(下同)左右,約增加7千億元的居民消費。 因此整體來看,以中國為焦點的債券,相對於歐美同類債券,表現相對穩定,對比亞洲和全球其他已發展市場也來得更具有吸引力。除了市場規模增長外,其涵蓋的行業更加多元化,加上流動性持續改善,令中國債市的深度和廣度有所提升。在行業更趨向多元化和流動性改善的帶動下,涉足中國債市的發行企業類別亦隨之增長。 同時,隨著中美兩國的國債利差進一步擴大,是中國債券受到外資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全球貨幣寬鬆的背景下,不少國家的債券收益率跌入負利率區間。對於外資機構而言,中國國債配置價值突顯,因此吸引了境外機構加大對中債的增持力度。 數據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境外機構持有中國債券的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達至約1.65兆元;境外機構在6月份大幅增持276億元中國國債,幅度為今年以來最大。自此,外資持有銀行之中債券規模合計約2兆元。 全球投資者快馬加鞭駛入中國市場,體現其對人民幣資產和匯率的信心,以及投資管道持續優化後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