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肆虐 氣候福音?

(德國之聲中文網) 在《巴黎氣候協定》中,溫室氣體最大排放國中國只是承諾,在2030年前達到排放峰值,然後才開始下降。不過,根據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的一項最新研究,近期中國碳排放量驟減了25%,起因則是新冠疫情導致全國多個地區經濟限於停頓。主持這項研究的米利維塔(Lauri Myllyvirta)對德國之聲表示,這種一夜之間的突變,可以說是前所未見。

疫區中心的武漢市從1月23日起就進入了隔離防疫狀態。在這座1000多萬人口的城市之外,中國還有許多其他地區的企業、工廠也陷入停頓,數以億計的民眾宅在家中也大大減少了交通流量。上周末,NASA公布的衛星成像圖顯示,中國大片地區的氮氧化物污染出現了極大程度的好轉。

在全球範圍內,體育賽事、大型展會紛紛取消,不少學校也宣布停課,碳排放大戶航空公司則將蒙受巨額經濟損失,英國Flybe航空公司已經陷入破產境地。經濟學家警告,日本、德國等中國的重要經貿伙伴有可能出現經濟衰退,全球經濟增長也預計將因疫情而放緩。近期,國際原油需求量跌幅直追2008年金融危機時。

停工有利氣候保護

美國外交關系協會的能源及氣候問題專家埃米·邁爾斯·賈菲(Amy Myers Jaffe)認為,經濟活動驟減至少在短期內對氣候保護有利。"假如你是政策制定者,正在考慮如何削減排放,那麼現在的情形就是一個相當好的指引。"

賈菲表示,疫情促使大家改變原有習慣,從長期來看,新的習慣有助於氣候保護。這些習慣包括:在家辦公、視頻聯線會議、縮短每周工作時數、減少去辦公室次數從而削減交通流量等等。她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說,企業也可能思考究竟該怎樣做才能保護地球,比如強化本地生產就能有效地保護供應鏈、防範極端天氣等風險。"企業真的需要考慮一下各種能夠切斷供應鏈的意外事件,需要思索如何才能讓業務更具有彈性。"

復工復產損害環境

不過,近期最大的減排成果依然來自於中國制造業的停工。除非遇上突發危機,政界很難去推動大範圍停工的政策。芬蘭學者米利維塔就指出,中國各級機構面臨著巨大的復工復產壓力,有報道稱,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要求沒有足夠工人的工廠先把機器啟動起來、把耗電量提升上去,從而讓上級領導能夠從升高的用電量中得出復工率達標的結論。

米利維塔還說,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中國碳排放量也出現了下滑,空氣質量有所好轉。但是隨後,中國政府出台了大規模刺激政策,密集上馬了許多建築項目,導致排放量激增。因此,危機之後,一旦政府想要讓經濟重回正軌,就有可能損害氣候保護。

應當實現有序衰退

米利維塔認為,政府為了達到增長目標,拉動對"煙囪工業"的投資,這種做法會讓碳排放急劇回彈,其程度可能遠遠超過此前因疫情而造成的減排。他希望中國今後能夠選擇一條"緩慢但高質"的增長路線,注重服務業、家庭消費,加大對綠色科技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投資。

還有不少學者指出,刺激消費總是會以犧牲地球環境為代價,世界各國對經濟增長的痴迷,本質上並沒有比那些讓工廠空轉拉高用電量的中國官員好到哪裡去。

美國佛蒙特大學的生態經濟學家埃裡克松(Jon Erickson)對德國之聲表示,只有在經濟衰退時,碳排放才會顯著下跌。但是,經濟衰退卻會對民眾造成慘重打擊,尤其是那些本就沒能從既有經濟模式中獲益太多的人們。中國疫情之下,受沖擊最嚴重的正是那些收入較低、生活水平較差的農民工。不過,那些認為應該讓經濟有序衰退從而保護氣候的人士卻說,此次疫情爆發,昭示了大家必須要面對的抉擇。對此,埃裡克松說:"我們永遠不會願意在危機模式下行事。我們現在有5到10年的窗口期來完成經濟轉軌,從而能減輕經濟衰退的負面影響,保護最容易受傷害的人。"

而且,最近幾周的事件也表明,如果真遇到了迫在眉睫的危機,國際社會能夠做出迅速、有力的反應。埃裡克松說:"如果我們真的把氣候變化視作當前疫情那樣的緊急狀態,我們就能具備相似程度的跨國協調水平,從而開啟迅速削減礦物燃料投資的進程。"

下一場危機?

肆虐了全球六大洲的新冠病毒,已經造成了3000多人喪生。不過,米利維塔參與的另一項為綠色和平組織所做的調研顯示,與礦物能源相關的空氣污染,每年造成450萬人喪生,這還沒有算入氣候變化因素。科學家警告指出,氣候變暖還會提升流行病發生機率,沒有人知道下一場瘟疫的病死率會是多少。埃裡克松說:"現在的疫情是一場機遇,讓我們討論如何穩定經濟、如何讓經濟有序負增長。經濟必然會收縮,它會遇到極限,它會崩潰,它會因為自身因素而崩潰,這才是最痛苦的。"

作者: Ruby Russ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