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正視大陸中小型台商經營困境

旺報【本報訊】 隨著大陸經濟轉型,台商經營環境正也在惡化。去年前3季台灣全體上市公司(含F股)認列大陸投資利益雖然達到1039.99億元,較前年同期成長5.07﹪,但在3754家大陸轉投資事業中,虧損家數多達1581家。而認列收益達1億元以上的大陸轉投資事業也僅有334家,至於獲利達10億元以上的公司更只有38家。 如果按照上市公司(超大型企業)、上櫃公司(大型企業)、興櫃公司(中型企業)及公開發行公司(中小企業)四組觀察,2013年上市公司在大陸投資的子公司中,有55﹪是零獲利或虧損的; 1292家上櫃公司的大陸子公司,零獲利和虧損比重達64﹪;代表新創事業的興櫃公司及中小企業的公開發行公司,大陸投資零獲利及虧損家數比重分別為72﹪、77﹪。這些數據顯示出二個問題,一是台商經營規模較大,應變能力較強,二是中小型台商正面臨大陸經濟轉型的嚴厲挑戰,7成以上處於虧損狀態,比想像更嚴峻。 造成中小台商營運特別困難,是多重因素所造成,除了中小台商的資源無法和大型台商相提並論,以及中國大陸經營成本不斷升高,營收卻不能同步提高之外,還有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一是中國大陸出口成長減緩,使得中小台商取得出口訂單跟著減少。二是全球化外部環境改變,以及中國大陸產業升級,大陸同業競爭加劇,讓原本處於主要供應商的中小台商,退居到次要供應商或第三供商,甚至失去原有的客戶訂單。 三是融資困難,即便取得訂單,卻缺乏擴廠、升級,以及爭取人才的資金奧援,形成供應鏈銜接的阻礙。四是中國大陸政策上淘汰落後產業和產能過剩產業,所形成的倒逼機制,讓傳統中小台商無路可退。五是轉型內需,面臨國營事業壟斷市場,物流與通路成本的取得過高,進行內銷障礙重重。 依據去年底中經院公布的「大陸台商升級轉型」研究資料顯示,整體台商在中國大陸「十二五」期間,平均有6成台商沒有新的投資規畫,其中以環渤海灣和中西部內陸地區台商無投資規畫的比重更高達72﹪及68﹪,顯示大多數台商對於中國大陸的「十二五規畫」政策欠缺認知,甚至無從在營運上採取相對規畫,或沒有能力改變現有經營策略。 台商在大陸面臨的困難是集體的問題,而非少數個案,不能以「大陸經營不下去,就撤回台灣」的輕率態度,或用鴕鳥心態視而不見。北京已經開始重視中小台商的營運困境問題,我們認為,政府更應掌握此一動態,以負責任的態度加以關注並尋求對策,畢竟中小台商的根在台灣,其生存也關乎台灣以百萬計數升斗小民的生計。 過去政府對於中小台商的接觸,多屬於年度節慶聚會的大拜拜,或者選舉時拉票式的關懷,中小台商在中國大陸打拚並不需要政府摸頭式的安撫,而是能對中小台商的實質營運問題,作出通盤性的檢討,提出相對的策略和協助。 對此,我們呼籲政府要讓台灣經濟活絡,必須要把台商和台灣進行連結,尤其台灣經濟就是長期依靠中小企業打拚所開創的繁榮,因而扶植小中台商、壯大中小台商,才是台灣經濟活絡的源泉。我們也建請政府能夠和民間及陸方合作,盡早進行大規模的台商調研,經由實務了解中小台商營運困境,而非僅是靜態性研究,如果政府連實際台商家數都無法掌握,又如何能針對困難台商進行整體的策略規畫? 在長期方面,要請政府認真思考召開「大陸台商經貿國是會議」,從「協助融資」、「輔導研發」、「轉型服務」、「外銷轉內銷」、「延伸通路」、「品牌創立」等方面徹底解決整體台商困境。 在短期方面,「服貿卡關、貨貿難行」,中小台商面對存亡關鍵時刻,政府應啟動協助台商的「非典型官方窗口」,採取主動出擊,利用民間智庫、各地台商協會的資源,進行策略整合規畫,針對群體產業不同情況,作出聯合診斷、個別輔導的方案,進而快速形成一套完整提升台商轉型競爭力及轉型大陸內銷的實質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