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對岸「促談政治」迴避不如面對

兩岸關係分分合合,自兵刃相見到一笑泯恩仇,迄今已逾一甲子。如今正值中共新領導班底成形之際,即將卸任的總書記胡錦濤又在十八大開幕式中強調兩岸應就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安排。胡錦濤的談話有其一貫性,五年前他在十七大政治報告上,提出兩岸應儘早協商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以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 胡錦濤的此一政治報告,形同對接班人習近平的一項任務提示,習上台後勢必對台展開「促談政治」工作。馬政府雖仍以「先經後政」一貫態度冷處理,但兩岸將政治問題搬上會議桌恐已難迴避。中共完成世代交替,胡錦濤在兩岸關係上可說已達成「先經濟」階段性任務,現在「後政治」要由習近平全力促成,即使我們有一百個不願意終需面對。這恐怕也是馬總統不畏流言派出親信金溥聰駐節美國、王郁琦接掌陸委會的重要原因。 然而兩岸關係千絲萬縷各有各的盤算,尤其在政治層面上除了敏感外,更有各自堅持的底線。胡錦濤已一再表示「祖國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進程,和平統一最符合兩岸利益」,他又說「台灣任何政黨,只要不主張台獨,認同一個中國,大陸都願同他們交往、對話、合作」,對岸已清楚的畫出了紅線,也是終極追求的目標。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曾主張台獨,自與中國扞格難處。馬政府的「不統、不獨」雖然緩和了兩岸情勢,雙方更藉由此一模糊空間,增進了彼此友好關係,在此基礎下並簽訂了十八項經濟文化合作協議。然而台灣方面維持現狀的「不統、不獨」,對中共而言並非長久之計。因此胡錦濤在臨交接之際特別指出「希望兩岸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由此可見在政治問題上,馬政府終將面對,且時間壓力愈來愈大。 兩岸同胞雖屬同文同種,畢竟已分割六十餘年,無論在文化或生活習慣上都有很大差異。若再藉由政治手段達成所謂「統一」目的,確實困難重重,甚至引起不可測後果,更何況以兩岸現在不對稱地位,雙方欲談實質政治議題,吃虧的必是我方,這也是馬英九總統過去一再避談「政治」的原因,然而不論早談晚談,終究要談。但此刻台灣內部或各政黨間對相關問題並無共識,這正是我們面對的最大困難。若自己都無一致步調,又如何在會議上與人爭長短?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邱進益即指出,國、民兩黨要先建立溝通平台形成共識,才能面對大陸促談政治的壓力。事實上台灣內部包括政黨人士學者專家,對兩岸敏感政治問題議論已多。例如海基會秘書長高孔廉日前公開主張「兩岸互不否認治權」,便是很好選項。 遺憾的是此際非僅國民黨與民進黨在上述問題上立場南轅北轍,政府各相關單位對兩岸關係也步調零亂,甚至出現互相抵消的力量。例如最近經濟部施顏祥便公開表態支持開放中國大陸投資移民,但教育部卻對陸生來台就學有嚴格限制。陸委會與銓敘部更在此時擬修法緊縮退休軍公教赴陸定居的一次金,這一放一收間顯示政府對大陸政策各吹各的調,根本雜亂無章。以如此粗糙政策又如何去面對或處理更敏感政治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