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兩會高層會談看兩岸經貿變數

工商時報【主筆室】 兩岸第11次兩會高層會談日前在福州舉行,雙方簽署了《海峽兩岸民航飛行安全與適航合作協定》和《海峽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協定》,同時雙方同意將兩會互設辦事機構、兩岸貨品貿易、爭端解決、環保合作等議題,列為後續商談的重點項目。此項進展,固然顯示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對於完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重要性,但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致詞時強調兩會必須遵行「九二共識」等談話,卻同時透露面對2016年台灣大選的可能變局,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也將面對如何「克難前行」的挑戰,這將是明年元月新當選總統無法迴避的課題。 兩岸兩會自2008年6月恢復制度化協商以來,已經建立了一年召開兩次高層會談的慣例,在2014年2月底召開第10次高層會談之後,由於2014年3∼4月間爆發了太陽花學運,不僅讓服務貿易協議的生效遙遙無期,也讓原本要在2014年下半年召開的第11次兩會高層會談延宕了一年半才舉行。如今就當初所設定確認的後續協商議題,包括貨品貿易、爭端解決、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環境保護合作、飛航安全及適航標準合作等6項來看,結果只完成兩項協議的簽署,顯示在台灣內部政治環境逆轉,以及兩岸關係氛圍微妙的情況下,兩岸協商的確已進入了深水區。 儘管如此,兩岸租稅協議的簽署,成功化解了過去五年間兩岸主管機關對於「就戶籍」或「就來源」徵稅權上的分歧、對台商「課稅資訊交換」和是否「不溯及既往」的疑慮,以及從租稅天堂或香港等第三地間接投資大陸的台灣企業是否適用租稅協議等爭議。這項進展,一方面建立兩岸租稅相互協商模式及兩岸稅務交流合作平台,解決大陸簽署「多邊稅收徵管互助公約」所面臨的兩岸稅捐機關查核補稅及重複課稅之困擾,二方面也向台灣民眾展現了兩會制度化協商在化解分歧、完善兩岸經濟合作發揮的作用。 但令人失望的是,陸客來台中轉的協議始終未能實現。根據大陸民航資源網的資料,2008至2012年間每年通過境外轉機的中美間旅客數目,平均穩定在62萬至68萬人間;在航點以及航班有限的情況下,主要經過韓國仁川、日本東京成田、香港機場等中轉,若大陸開放陸客來台中轉,我方機場可增加2至3成旅客,對於目前已經建立聯營合作關係的兩岸航空公司,將是一大利多。事實上,今年5月間「夏張會」曾強調達成陸客來台中轉在上半年取得一致性意見,但如今陸方堅持「陸客來台中轉」與「航路優化」合併處理,顯示在往後的兩岸協商上,將難以擺脫政治的考量與算計。 展望未來,雖然兩會同意將互設辦事機構、兩岸貨品貿易、爭端解決、環保合作等議題,列為第12次兩會高層會談的重點,但是隨著2016年可能的政黨輪替,卻讓兩岸經貿協商難以看到曙光。尤其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海協會會長陳德銘皆重申習近平的「地動山搖」之說,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協商的政治基礎,基礎保不住,「既有的成果都有可能坍塌」等,都讓人擔心兩岸經貿協商可能中止的變數。 在此情況下,未來若台灣經濟持續面對產業競爭力下滑、投資動能不足、勞工薪資難以提升等困境,再加上中韓FTA生效之後,台灣產業界為了降低韓國產品替代效應的衝擊,必定高度期盼兩岸貨貿協議能盡早完成談判,以縮短與中韓FTA的降稅時間點差距,以及RCEP與TPP可能在2016年生效,衍生台灣加速參與談判之時間壓力等,凡此都讓明年產生的新政府,必須面對來自產業界和廣大民眾對兩岸經貿協商的期望與壓力。 面對嶄新形勢,雖然大陸官方強調,未來仍將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步伐,但可以確信的是,屆時大陸的策略,將不會是透過兩岸兩會的協商,或是官方的互動,而可能改採不同的模式。至於今後對台工作重點,將轉為加強促進兩岸青年創業就業、推動台灣青年創業孵化器或青年創業創新園平台;搭建兩岸中小企業交流合作平台、中小企業園區、兩岸電子商務合作試驗區;推動兩岸城市在產業、文創、旅遊和青年創業等合作;甚至藉由上海、天津、廣東和福建自貿區,以及「一帶一路」等戰略,吸引台商投資。以上這些作為,大陸當局都可以主動操作,台灣則將處於被動的態勢,甚至陷於產業與人才出走的窘境,不可不慎。 面對這樣的挑戰,未來的新國家領導人,必須發揮大智慧,回應大陸對於「九二共識」的堅持,重建兩岸經貿持續互動與對話的政治共識與信任基礎。對於未來的兩岸經貿往來,尤應加強朝野政黨間、與產業及相關社會團體間的對話,全力凝聚台灣內部對於兩岸經濟合作的共識,儘速度過可能的震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