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消費者覺醒 保障台灣食品安全

國內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的關鍵,在主管單位只做到「食品管理」,而未能統合成具全盤視野的「食安管理」;由消費者覺醒,到產、官、學各界共同參與承擔,才能保障台灣真正的食品安全。 民調顯示,國人不分年齡、性別、職業、區域,最擔心的事情就是食安的問題。台灣食安問題不但瓦解社會信心與信任,更重創了MIT形象。為何如此?因為過去政府所作所為的是以「食品管理」為目標,而非現代民眾要的從農場到餐桌的安全體系,讓民眾可以「吃得安心又安全」的「食安管理」。 成立已九個月的行政院層級「食品安全辦公室」,如果不以統合性的眼光,來檢視各部會間問題,提供全盤的視野,去系統性解決食安問題,對症下藥以預化風險,以現行政府的分工機制,若再發生食安問題,各部門仍然難以有效協調,在各部門忙著撇清責任的文化下,未來政府食安相關官員,還是會為了層出不窮的個案疲於奔命。 政府唯有將維護食安的責任放在食品全供應鏈上,制訂適當相關法規,約束並引導以農場為起始,從進口、運輸、倉儲、加工、生產、通路、餐廳、販賣到消費等各層級,每個環節業者都有管理及稽核機制,才能讓食品安全符合民生需求。 衛福部中央與地方的稽查人員明顯不足,食品安全管理預算分配有限,監察院已多次提出糾正。衛生福利部年度預算僅百分之三用於食品藥物管理,食品安全預算也僅佔食藥安全管理經費的三分之一;國人平均每年每人分配到的食品管理花費,僅有英國、美國五分之一,香港的十四分之一,缺人、缺錢、缺訓練而且執法不嚴,一直遭到詬病,衛生主管機關在如此有限的人力與資源下,宣稱重視食安,即使說得再大聲也難叫人民相信。如何去建立完善的食品管理制度,重拾國人對於食品的信任感,是當前政府最大的挑戰。 食品安全全面淪陷,不但重創了MIT形象,阻礙出口,更瓦解社會對政府信心與信任。為防範食安繼續惡化,政府必須著手改造與徹底執行:一、提供合理而充足預算和人力。二、嚴訂法令,適時修訂與國際法規協同。三、事權統一並落實執行。追蹤管理食品安全牽涉範圍廣泛,絕非單一部門單位可完全照顧,必須由行政院食安辦統合督導,整合環保署、衛生署、農委會與經濟部等部會協力執行。例如危害人體化學品混充添加物進入食品,就必須藉由環保署進行毒物歸類控管,並加強源頭管制;再與食品藥物管理局聯繫與交換資訊,進行勾稽比對且主動通報;經濟部推動的優質食品授證、農委會推動優良農產品認證等,要落實後續品質追蹤管理,保障認證的可靠性,使消費者有所選擇並建立信心。 要達成台灣的食品安全,不能只仰賴政府的管理,消費者對食安要覺醒,強力監督及要求政府和廠商負起完全責任,學校要落實食安教育,以消費者覺醒為基礎,讓產、官、學、研、媒、消等各界共同參與也共同承擔,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