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由中美BIT到中美FTA的戰略藍圖

工商時報【主筆室】 美國總統歐巴馬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歐習會」於日前舉行,根據中方公佈的「習近平訪美中方成果清單」,雙方達成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雙邊務實合作、亞太地區事務到人民幣加入IMF的SDR等五大類49項共識,顯示兩國最高領導人會面的豐碩成果。 雖然「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未能在「歐習會」有所突破,但是從歐巴馬宣示「美中兩國同意加快我們為簽訂高標準的雙邊投資協定而進行的工作」,以及習近平強調「中美將推進BIT,與歐巴馬總統達成了廣泛而重要的共識」,可以了解中美BIT不僅攸關「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也涉及中美雙方未來如何彼此推動對方加入RCEP和TPP,以及亞太自由貿易協定的後續發展,其動向值得關注。 中美BIT談判自1980年代開始醞釀,當時在布希政府推動下,中美BIT開始成為2006年經濟戰略對話的議題,但直到2008年6月第四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才正式啟動談判。惟該項談判並不順利,直到2012年公佈美國BIT範本(取代2004年版BIT)之後,2013年美國官方宣佈把BIT談判列為美國的「優先重點」,2013年7月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始就BIT文本的核心問題進行了深入磋商,中方同意以「負面清單」和准入前國民待遇為原則進行BIT談判,被認為是重大實質性突破。2014年7月中美達成BIT談判的「時間表」,力爭2014年底前就BIT文本的核心問題和主要條款達成一致共識,並承諾2015年早期啟動負面清單談判。 在2015年6月第19輪談判,中美雙方第一次交換負面清單;中國的負面清單上的限制項目超過100項,美國的清單上則有20多項。直到9月中的第21輪BIT談判,雖然雙方改進了各自的負面清單,但是美國商會國際副會長薄邁倫(Myron Brilliant)表示,中國最新開出的投資負面清單中,仍然列出35至40個外資禁入行業,顯示其談判的困難度,未來BIT是不是能有階段性的安排,以早期收穫先行實施,將是觀察BIT是否能盡早實施的指標。 對美國而言,中美BIT將有助於美國服務業克服在大陸面臨的挑戰。根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評估,如果中美BIT簽署,未來5年美資有望在中國新闢一個2,000億美元的「美國投資市場」,若再算上該市場帶來的關聯交易,則有望達到4,000億美元的規模。 對中國大陸而言,雖然目前中方對美投資400億美元,不及美方對中投資的700多億美元,但是2009年至2013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高達41.54%,未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將增加對美國的投資,中方在BIT談判中,希望美方放寬對大陸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管制政策、公平對待中國企業赴美投資、修正對陸資企業的國安審查和中國人員赴美簽證等,以消除投資壁壘和障礙。 更重要的是,中美BIT除作為中美雙邊關係的「壓艙石」外,更被視為是建立中美FTA的「推進器」。2014年10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正式提出「分三步走建立中美FTA」的路線圖:第一步是中美雙方儘快完成BIT談判;第二步在BIT的基礎上,把貿易協定(Trade)加進來(BIT+T),爭取儘快啟動BITT談判,循序漸進地把服務貿易、智慧財產權、政府採購、農業貿易納入;第三步是在BITT的基礎上,啟動中美FTA談判。最終推動在亞太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建立FTAAP。該路線圖充分彰顯中國大陸對建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和「中美共管亞太」的戰略構想。 明顯地,在「中美共管亞太」的戰略構想下,大陸將積極回應美方對於改善「負面清單」的要求。尤其2013年9月底上海自貿區推動外商投資的負面清單以來,清單的限制項目從最初的190條已經刪減至122條,該清單並且為廣東、天津和福建自貿區所適用,已發揮「開放逼倒改革」的作用。加上9月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實行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的意見》,首次明確表示中國將從2018年起正式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此舉一方面顯示其構建真正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決心,二方面也預示著將於2018年完成中美間BIT談判,並進一步邁向BITT的時程規劃。 對台灣而言,除了關心中美BIT談判加緊進行,與未來協議內容對台灣產業的影響之外,由BIT進一步到中美FTA的可能發展,將深切影響大陸加入TPP的步調和未來亞太經濟格局的變化,自然值得我們密切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