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旺 儒鴻、聚陽創歷史新高

工商時報【記者張志榮、曾萃芝╱台北報導】 基於避險需求,國際資金近期轉進非科技股跡象明顯,由於好標的難尋,在麥格理資本與美商高盛證券等外資法人喊進下,儒鴻(1476)成為「買到沒股票可買」效應下的最大受惠者,昨(3)日盤中與收盤股價分別以531與522元同步創下歷史新高。 儒鴻昨日融資大減320張,融券小減3張,使得券資比飆高到100.97%,是否軋空?備受注目。 此外,聚陽(1477)昨天收盤價289.5元也創下歷史收盤新高,蓄勢挑戰8月27日盤中高點的300元。 美系外資券商分析師指出,國際資金這波由科技股轉往非科技股的跡象非常明顯,但與10年前不同的是,原物料族群並非主流,而是具利基的產業才能勝出。 根據高盛證券的預估,目前亞太區紡織與運動產業供需並沒有出現失衡的狀況,包括新興市場需求持續成長、中國供給自高峰以來已減少20%等,儒鴻與聚陽合理股價預估值仍分別維持在560與308元。 國泰證期顧問處協理簡伯儀表示,紡織股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TPP)協議題材帶動下,全球休閒運動風潮盛起,機能性服飾當紅,明年奧運商機可期,產銷進入旺季等諸項利多加持下,昨天紡織股指數大漲11點收584點,漲幅達2.05%。 台新投顧協理黃文清指出,台股昨天收在8,095點,今年以來跌幅13%,對比紡織指數今年來逆勢上漲10.2%,姿態之高由此可見,主要是國際資金由科技股大舉轉進非科技股進行避險、且好標的難尋。 黃文清指出,台灣紡織業已有群聚效應,終端客戶所注重的品質、交期、誠信、服務,台灣業者表現稱冠亞太區,除了成衣雙雄儒鴻與聚陽昨天股價雙雙創歷史新高外,加工絲業者近年也積極轉型下切入利基型產品,預期今年獲利也呈現顯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