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80年代的暗與光 林沈默詩集
中國時報【林欣誼╱台北報導】 一九七九年台美斷交、美麗島事件爆發,社會力量的風起雲湧中,八○年代的序幕也在此揭開。詩人林沈默出版手抄詩集《火山年代》、《紅塵野渡》,記錄他走過的八○年代,他說:「作為和我一起成長的人的紀念,也讓新世代看見過去我們如何打拚。」 林沈默生於一九五九年,在八○年代歷經從自己出社會到結婚的黃金成長階段。他回顧那十年間台灣解嚴,民進黨成立,爆發農民五二○大遊行、鹿港反杜邦運動、鄭南榕自焚等驚天動地的事件,台灣社會面臨巨變,正如同《雙城記》所說的:「這是最黑暗也是最光明的時代。」 他當時寫下的詩總是熱切關注社會,批判威權體制,關心移工困境、娼妓與老兵問題,筆調憤世嫉俗,如〈豬似份子〉諷諭冷漠的知識份子如閹豬般「再髒再臭的食物,通通送進嘴底,津津有味的咀嚼著……他們並未因此發病暴斃。反而個個胖胖嘟嘟,肚皮漲得跟臉皮一樣厚。」 「當年我心中很焦慮,但現在回看八○年代,對我而言那是很美好的。那時台灣的三大價值:勤奮、信義和人情味,如今在重商主義之下都消失了。」有感於價值失落,他將這批舊作結集出版,並由詩友古能豪手抄,呈現手寫漢字之美。 林沈默本名林承謨,文化大學企管系畢業,他出身雲林斗六農家,年輕時便上台北半工半讀,自詡為「土地的詩人」。高中開始寫詩,曾主編《八掌溪》、《漢廣》詩刊,著有《白烏鴉》、《台灣囡仔詩》、《霞落大地》等詩集與小說。 他表示,自己年輕時受作家陳映真影響很大,心中懷有左派理想,文學也結合運動。如今年過五十,心情是「古井不生波」,也因此能夠重新把文學當文學。但他的理念始終沒變,延續為庶民與土地寫詩、我手寫我口的想法,用白話文體入詩。他近年投入台語詩創作,剛完成費時十年的《念故鄉─台灣地方唸謠》,以台語三字經形式,為台灣各鄉鎮「造像」,預計今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