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的話-愛因斯坦看美國

愛因斯坦一生最後的二十多年(1933-1955)都住在美國。一個如此睿智的人,他對美國的印象,令人好奇。我從他的回憶錄(主要是這本The World As I See It),整理出下列片段:

初訪美國的人,最驚奇的是這個國家在科技和組織的卓越。比起歐洲,日常用品更牢固,居所的安置更方便。一切的設計,都是為了節省人力。勞力很昂貴,因為以天然資源來說,美國算是人煙稀少。高昂的人工,促使科技工具和工作方法的高度進化。相反的例子是人口過多的中國和印度,便宜的人工造成機械的落後。歐洲夾在其中。一旦機械高度充足發展,最終會比最便宜的勞力更划算。

次驚奇的是,美國人對人生展現的歡樂、積極的態度。照片中的笑臉,是美國最偉大的資產之一。美國人友善,自信,樂觀─而且不會羨慕。歐洲人覺得跟美國人打交道很容易,也很愉快。

美國人高度重視物質的舒適,比歐洲人更為了野心、未來而活。美國人的眼光永遠是未來,而非當下。但以心理層面來說,美國人較重視「我們」,而非「我」。因此美國人的習俗和規矩更有約束力,對人生的展望以及對道德、美感,也更有一致性,這也造成美國比歐洲更具經濟的優越性。合作和勞工的分工,也較少摩擦。因此,美國政府就比歐洲受到更多的約束。歐洲人很驚訝地發現,這裏的電報、電話、鐵路、學校,都民營化。當然,這就造成財富極度地分配不均,但也不至於無可救藥。這裏的有錢人更文明,更有良心,認為捐出大筆財富和自己的精力是理所當然,而強大的輿論也是如此期望。也因此,最重要的文化事務就交給民間了。

美國人對金錢仍然比歐洲人更過度重視,但我覺得情況逐漸改善。因為大家終究體會,巨大的財富不見得就一定會帶來幸福和滿意的人生。美國一些有作為的人極重視科學,並且貢獻自己的財富和精力在科學的發展,造就了美國的繁榮和聲望。

我最感謝的是,美國人對科學發展的資助,並非只限於美國本身,而是擴及整個文明世界。我相信這是美國人自豪和滿足的來源。今日的世界,尤其需要重要國家和領導人的國際觀,如果希望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容許我這麼希望,美國這種出於高度責任感的國際化,能很快地進入到政治層面。如果缺少強大美國的積極參與規範國際關係,美好未來的目標將大打折扣。

愛因斯坦喜歡平凡純樸的生活(他連襪子都不穿),但關心世事。他不會開車,但常駕著自己的帆船出海去孤獨思考。

別人教你賺錢,講義教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