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疾病-腰部脊椎凸一塊 黏寶寶早療是關鍵

中國時報【李盛雯╱台北報導】 一名6個月大女嬰背後腰部脊椎凸起一塊,媽媽愈看愈奇怪,趁著打預防針時順口詢問醫師,進一步轉診檢查,才發現是罹患第一型黏多醣 症。醫師積極爭取酵素替補治療的機會,避免進一步惡化,至今她已是個活蹦亂跳的兩歲女童。 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資深主治醫師林翔宇(見圖)表示,黏多醣症屬於先天性代謝遺傳罕見疾病,發生率約5萬分之1,以台灣一年約20萬名新生兒計算,可能出現3至4個黏寶寶;台灣現有第一、二、三、四、六型,其中嚴重的第一、二型及第三型會影響智力,第四型、六型主要侵犯骨骼,造成骨骼變形而矮小。 「每個黏寶寶對家庭都造成莫大的影響」,林翔宇感慨地說,家裡有了黏寶寶,父母親要有一人專職照顧或請看護協助,如黏寶寶容易堆積分泌物,感冒痰多、中耳炎、肺炎,都是常見問題,免疫功能也欠佳;由於骨骼變形,尤其是頸椎,易因跌倒脫位導致半身不遂。 更大威脅是致命風險,林翔宇說,嚴重者平均只能活到十餘歲,死因多是心臟或呼吸衰竭;主因是黏多醣堆積造成心臟瓣膜肥厚與心肌肥大,若在呼吸道則會使其變得狹窄,加上胸廓變形,肺功能差,一旦感冒,容易併發肺炎。這些器官原本只是堪用,一旦突遇外在壓力,就可能導致衰竭而死亡。 「關鍵還是及早治療」,林翔宇說,酵素替補治療可補充黏寶寶缺乏的特定酵素,有效減緩並改善呼吸道與心臟功能惡化,國外針對第六型進行酵素替補治療的10年追蹤報告顯示,接受治療的病患死亡率為16%,遠低於未接受治療的死亡率50%。 林翔宇提醒家長可注意嬰幼兒一些細微跡象,最常見是背後腰部脊椎凸出一塊;其他外在表徵如面容粗糙、角膜混濁、語言障礙、腹部突出、疝氣、手指彎曲僵硬、關節攣縮、行動不便,若有兩種(含)以上的症狀出現,應盡速至小兒遺傳科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