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石化管線為鄰 一地震就得去收驚

中國時報【(執筆:劉永祥)】 儘管過了一年,許多高雄人心裡仍存在氣爆陰影,擔心再發生石化管線爆炸。在三多一路開店的李雪麗說,現在晚上只要有一點聲響就會驚醒,地震時還會驚嚇到需要去收驚。 為降低氣爆風險,政府規畫在高雄設立石化專區。不過,經濟部提出的構想並未同步考量高雄石化產業的汙染及轉型問題,被批評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助降低石化產業對高雄造成的風險。 高雄81氣爆自救會會長陳冠榮指出,會發生這麼大的氣爆事故,是制度面出了問題。制定管線管理相關法令只是高雄轉型的第一步,「要趁這個機會,看看石化產業是否能有所進步或改變,讓高雄變不一樣的地方」。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認為,高雄空汙涵容量已經無法再增加,一旦設立石化專區,付出龐大搬遷成本的業者勢必擴大生產規模,汙染會增加。同時,高雄民眾也擔心石化廠需水量大,排擠民生用水。 她批評,「客觀條件上,高雄不適合設專區」,但住在台北的經濟部官員卻一廂情願,不考慮人民的意願。 前台橡公司董事長、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創辦人黃育徵強調,經濟部的石化專區構想缺乏長程規畫,應該要思考10年、20年後台灣石化產業應有的面貌,「搬到專區的廠,10年後還是這個廠嗎?是否要藉這個機會轉型?」 他表示,台灣石化產業一定要走向綠色、低碳,國外較進步作法是從循環經濟的角度設立「綠色化學材料循環專區」。石化製程產生的「廢棄物」,可能是其他產業需要的原料,將這些產業規畫在同一個園區,有助資源充分運用,也能減少汙染。 城市要轉型,產業也必須轉型。黃育徵說,政府及企業規畫石化產業時,一定要提出邁向零廢棄、零排放、零事故的策略;有關石化專區的討論,也應該作同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