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全球都在上大學 值得麼?

旺報【記者簡立欣╱綜合報導】 「全球都在上大學。大學值不值?」最新一期英國重量級雜誌《經濟學人》以此為題,表示近年來大學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國際化,各種大學排行榜層出不窮。各國都意識到:建立世界一流大學已不僅是一國之事,更是全球趨勢,未來大學間的競合和不確定性將更明顯。 大學大眾化之後,全球開始追求大學「品質」,競爭和分層趨勢正在蔓延。各國都希望建立起世界一流大學,培養高端人才,以促成類似史丹佛大學、劍橋大學周邊科技公司集群。 目前全球最主要大學排行機構有3個:2003年上海交通大學以研究型大學為主建立「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之後,掀起國際競賽;另兩個老牌排行榜分別是《泰晤士高等教育報》和QS除了考察研究成果,還參考師生比、學校聲譽等。 不惜砸重金提高排名 排名非常重要。它影響政治家和大學校長的自尊及大學的運作。提高排名的一種方式是像沙烏地阿拉伯砸200億美元,從無到有建立阿布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另一種奢侈的替代方案是吸引一流國外大學進駐,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紐約大學、耶魯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合作。 排名看不出教學品質 不過,排名的副作用不少。第一,校長們用盡方法提升排名,而大學董事會參考排名來發獎金給校長,形成弔詭循環。第二,多數排名指標只關注「投入」而非「產出」,也就是只要砸錢即可操縱師生比等指標,但排名看不出教學品質的優劣。第三,教員在知名期刊投稿數是指標之一,但這些期刊是西方控制。 追求卓越或是追求平等?大學排行榜顯然鼓勵「卓越」,但在歐陸踢到鐵板。例如德國宗旨是「所有大學皆平等」,德國政府的新舉措就是專注教學而非研究,並涵蓋更多學校;法國巴黎礦業大學建立自己的排名系統「世界大學專業排名」;歐盟提出「多維全球大學排名」(U-Multirank)。後者最有趣是用不同搜索條件可以得出不同名次,擺脫以往排名的零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