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神經脊髓炎 爭取罕病待遇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3日電)多發性硬化病友今天為視神經脊髓炎患者發聲,認為雖然是兩種疾病,但神經脊髓炎患者更容易因病而殘,卻得不到罕病的待遇。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主任羅榮昇今天指出,多發性硬化症和視神經脊髓炎都是中樞神經「髓鞘」受損病變的自體免疫疾病,症狀卻不太一樣。衛生署已公告多發性硬化症為罕見疾病,視神經脊髓炎卻連個正式的疾病代碼都沒有。

中華民國多發性硬化症協會理事長雷蕾表示,生物製劑幾年前引進台灣,醫界和多發性硬化症病友陸續發現,生物製劑對30%到40%的患者無效,在歐美的無效比例只有10%到20%,後來才發現這群無效病人應該是罹患視神經脊髓炎。

羅榮昇解釋,多發性硬化症的病變位置大多位於腦部,主要是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調節出了問題;視神經脊髓炎則是視神經、3節脊椎以上受到侵犯,B細胞調節異常,還有特殊的生物標記,稱為水離子通道AQP4抗體。

兩種病人都可能有平衡失調、四肢無力、四肢癱瘓、視力受損的症狀。不過,雷蕾指出,視神經脊髓炎的癱瘓率是多發性硬化症的2倍以上,如果視神經脊髓炎患者使用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藥物,很容易復發、惡化、加劇,這一點讓協會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

羅榮昇也表示,亞洲人罹患視神經脊髓炎的比率,高於歐洲人,患者通常比較年長,預後較差,可用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長期治療,為了保障患者的就醫權利,他和一些醫師會將患者列為多發性硬化症,再額外註記視神經脊髓炎。

雷蕾引用醫界資料指出,全台的視神經脊髓炎患者約400多人,患者無法利用罕見疾病法專案給付特殊藥物,申請重大傷病時會被打回票;改用多發性硬化症名義申請給付或重大傷病卡,名不正言不順,希望衛生署能正視患者的醫療權益。10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