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全球貨幣政策與產業布局的關鍵轉向

工商時報【楊雅惠臺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廿一世紀將來史頁上所寫下的重要紀事,在國際財經篇,除了2008年金融海嘯,美中貿易戰必占到顯著篇幅。金融海嘯有如中風,造成全球經濟金融癱瘓,金融風暴來得又急又強,全球立即強震,送到加護病房以強心針救命。美中貿易戰則似慢性病,對全球凌遲,一寸一點剮割,牽動貿易、經濟、金融、科技、政治多種層面,影響全面而寬廣,各國各界皆繃緊神經,採取調整作法,將需經歷若干年調整重塑,產生新局,呈現新貌。以國際貨幣政策與產業布局而言,2019年已出現明顯轉向。 貨幣政策的轉向,從去年到今年的各國央行利率政策,已可看出變化。去年,在貿易戰之前,經歷了十年低利寬鬆貨幣環境,從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為了振興經濟鼓勵投資而採取低利,利率水準遠遠脫離了二、三十年前的價位。近年來由於景氣漸露曙光,經濟漸報佳音,各國央行原已蠢蠢欲動擬調整貨幣環境。到2018年底,不少國家已啟動升息措施,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印度、瑞典等國。然而,貿易戰開打後,2019年貨幣政策轉向了,原本各國擬升息的態勢,停步觀望。今年六月份適逢全球央行會議熱季,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宣布維持利率水準,台灣已連續12季維持不變,美國透露了近期降息的可能。中國自2018年初以來已陸續數度調降存款準備率,並宣佈地方銀行三階段下調存款準備率,降低利率且釋出資金,以減輕小型民營企業之融資成本。 以寬鬆政策來提振經濟景氣,乃各國央行的普遍思維。在2007年次貸風暴之前,資金已過剩泛濫,金融市場交易熱絡,醞釀成風暴的市場體質。金融海嘯爆發後,各國競相降息,數量寬鬆措施QE也在美國、日本、歐元區推出。好不容易挺過金融海嘯的休養期,尚未矯正偏低的市場利率水準,目前又在美中貿易戰下繼續寬鬆。今年以來各經濟預測單位陸續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推估數據,在這全球貿易與經濟走勢不理想中,維持利率不變,乃是穩健措施,未來仍須留意長期寬鬆的潛在風險,審慎因應。 這場涉及多層次的貿易戰役中,多國產業布局已調整轉向,由貿易結構與投資動向可以觀知。全球貿易量大幅縮減,WTO於6月份根據經濟學家估算表示:一旦貿易戰全面開打,全球貿易量可能急遽萎縮17%,比金融海嘯還慘烈。各地區相互貿易結構有明顯變化,台灣的貿易對手國組成也有調整。以今年前4個月而言,台灣對全球出口量降低4%,對中國大陸(含香港)、歐盟、新南向18國之出口量各減少10.6%、2,5%、10%,而對美國外銷則增加了19.9%。美國2000年代之前,乃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對手國,近十餘年來中國成為台灣最大貿易對手國,目前美國長期被中國吸納的貿易量正在回收。 全球各洲的產業布局正在調整中,以台商對大陸投資而言,投審會核准台商赴大陸投資金額於2010年達到高峰,為146億美元,2016年後逐年遞減。2019年,台商在貿易戰後投資轉向,台商大量回流,根據 6月24日報導,今年經濟部核准回台投資廠商77家,金額已達新台幣3864億元新台幣,尚有不少廠商排隊審查中,往5000億元逼近。 在這全球產業移位時刻,台商的投資、研發、貿易與生產決策,重新布局。以往爭先恐後遷移大陸,重作布局後,可能選擇全在台灣生根,或部分移往東南亞進駐,也可能往歐美跨足。如果台灣投資環境優越,則在台投資生產; 若把台灣定位為營運總部,擴大研發部門,生產線植於工資較便宜的東南亞,再把貿易線拉往歐美之地,也是選項。無論何種策略,如果掌握此一轉向時機,妥善策劃,有機會再度產業升級,提升長期競爭力。根據Fed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今年5月一份評估報告:貿易戰真正的贏家是中國在亞洲的競爭對手:台灣、韓國和東南亞國家,因美國買家將面臨更高的中國商品價格,中國出口量將縮減,市占率拱手讓給不收關稅的亞洲競爭對手,台灣列名其中。 世界局勢混沌未明,全球貨幣政策已然轉向,產業結構正在蛻變。交叉路口,正是關鍵年度。在貨幣政策方面,台灣一連12凍的利率政策,穩健觀望,一方面給予產業喘息空間,另方面宜謹慎因應資金過寬的潛在風險。面對全球產業布局轉向時刻,除了企業界不斷四方尋求商機,政府亦應積極改善投資環境,激勵研發能量。這場貿易大戰,台灣有機會重塑戰力,不宜混亂錯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