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台灣正扮演著美債市場的品牌忠實客戶

工商時報【張士傑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史料《景德傳燈錄》有段內容,某僧人向大師請示疑問,問答終了時,大師依僧人回應深知其並未洞澈領悟,所以說他:「隔靴搔癢」。這個典故,清楚貼切地描述了互動過程中,雙方對於事物理解的認知差異。近日英國媒體以「為何台灣對美債市場造成威脅」為題,指出台灣壽險業持有約14%的長期美國公司債,當台幣強勢升值,可能對美國債市構成系統性風險。 該報導描述,台灣超額儲蓄與相當國內生產毛額(GDP)15%的經常帳盈餘已使台灣成為金融強權(financial superpower),而且壽險業資產相當於GDP規模之145%,全球比例最高。因受限於本土經濟規模,台灣金融機構有1.2兆美元流至海外,主要為民間儲蓄,多數投資於高信用評等的美國公債與公司債。該文亦引述金融機構統計,台灣壽險業資產負債之幣別錯置差距持續擴大,即美元資產大於美元負債占總資產負債表比率自2013年34%至目前已達50%,差距擴大至4,200億美元,相當於台灣GDP的72%。主要基於台灣壽險業持有美國投資級公司債比重達4%,長期公司債占比達14%,台灣更是美國MBS證券第二大的外國持有者。因幣別錯置,壽險業以短支長方式利用滾動換匯進行避險,該媒體臆測若台幣持續走強,含避險成本的匯損可能高過債券的利息收益,將使台灣的保險業釋出美債,進而可能構成系統性風險。 外媒的觀點與分析,是否詳實地呈現台灣壽險業的交易實務與風險呢? 或許,這似乎給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覺,深受長期低利率環境與利差損所苦的台灣壽險業,其實有種『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的窘境。依據近期30年台債買盤利率僅1.063%,20年台債成交利率為0.988%,跌破1%關卡、已創歷史新低,10年公債也已降至0.70%。面對台幣保單資金成本高達3.5∼4.0%、再加上美國聯準會(Fed)釋出之降息趨勢與台美利差縮小、及避險成本下降等因素,台灣壽險業資產配置於美債部位應無調降之必要性。 如主管機關(金管會與央行)新聞稿回應內容,現階段台灣金融體系健全,相對於其他主要貨幣,新台幣對美元匯率波動幅度相對穩定,如有隱藏或發生經濟與金融危機時,央行將維持外匯市場秩序。因此,歸納合理的分析與推論:不論是基於市場流動性或是資本利得等因素,台灣壽險業選擇於短期間內拋售相對較高收益的美債資產,應非屬理性機構法人之投資策略。 即使是退萬步而言,根據官方統計,截至2019年第1季,台灣保險業在美國曝險金額是新台幣6兆4175億元,約2,082億美元,其中包括債券及股票等投資。對照2017年美國債券市場規模40兆美元而言,台灣占比僅0.5%,實質影響自然有限。 透過歷史顯示,既使2007年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的金融海嘯,於資本市場大幅震盪下,台灣亦無發生消費者大量解約迫使壽險公司拋售海外資產之實例。依據監理法規,台灣壽險業於法令遵循要求下已建立與落實風險管理機制,保險公司依規設置獨立之專責風險控管單位,並應每年執行保險業自我風險及清償能力評估(ORSA)與壓力測試,提報至公司風險管理委員會、董事會與主管機關。 因此,考量資本市場實務運作與審慎金融監理常態,雖然黑天鵝事件的風險何時發生無法預料,仍應該於日常妥善預防與管理,但是資本市場與金融機構交易的外溢效果顯著,涉及投資大眾與消費者權益,相信於主管機關兢兢業業監理下,台灣壽險業不僅沒有造成美債市場系統性風險的可能,其實正扮演著美債市場的品牌忠實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