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從李光耀到柯文哲

工商時報【周佳敏矽谷歸國創業家、柏克萊MBA】 鄭伯壎台大心理系工商組特聘教授 日前新加坡政治強人李光耀先生以91高齡過世,引起眾多迴響。褒獎者讚其帶領新加坡走出一番新格局,從1965年建國時的人均所得5百多美元成長到現在5萬多美元;貶抑者則力斥其獨裁風格阻礙民主自由發展,戲稱新加坡為「保母之邦」。持平來說,兩方面立論各有其堅持,而這看似不相容的論點其實反映了台灣人民對於新加坡的矛盾情結。 過去二十年台灣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房地產近年來又大幅飆升,物價也飛漲不少,導致民不聊生,人民苦悶不已。因此,台灣人民心裡難免羨慕新加坡的高所得。但是另一方面,這二十年來台灣民主素養大幅提升,人民享有自由民主之後,自然對於新加坡的獨裁保守政治裹足不前。 兩相對照台灣和新加坡,我們看到了一個兩難困境:要經濟發展?還是自由民主?近日對李光耀褒貶兩極的言論,其實就是反映了台灣人民對於新加坡既羨慕又排拒的矛盾心理。 然而,在二擇一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這兩者是必然互斥的嗎? 家長式領導: 獨裁促進民生的前提 獨裁一般有兩個極端結果,像新加坡那樣的繁榮,或者像北韓一樣的落後。關鍵在於李光耀本身是一個高瞻遠矚的明君,眼光精準,比如當初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後來證明英語的高市場價值十分有利新加坡人均所得之提升。此外,李光耀善用人才,組菁英團隊實施廉能政治,為新加坡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基礎。 李光耀所實施的,其實就是台大心理學系組織行為研究團隊所提出的「家長式領導」,亞洲優秀領導者往往以德行、威權及仁慈三元素帶領團隊,締造佳績。新加坡50年成功經驗,反映出了家長式領導在亞洲文化的價值。這也是近年來台灣政治界嚴重缺乏的領導模式,領導人軟弱無能,缺乏興利理想與使命必達的決心,而導致台灣競爭力日益衰退。 家長式領導與 民主融合的可能性 然而,台灣如何採「家長式領導」之長和現有的民主政治融合呢?這兩者是否有共存的可能性?從去年九合一選舉結果,筆者認為這是可能的。台北選出了柯文哲市長,其百日執政顯現其威權的一面,大刀闊斧整頓市政;強調廉潔,成立廉政委員會;關心市民,拆違建並改善學童營養午餐。凡事以身作則,劍及履及,不推拖責任。其實,這就是家長式領導的風範。 雖然柯市長執政甫滿百日,論斷其成敗言之過早。然而,其對抗財團不當得利的決心,和整頓市政的努力,贏得了百分之七十的滿意度,這說明了家長式領導和民主制度,的確有融合的可能性。我們欣賞李光耀的明智領導,做對的決定,有效執行,大幅提高新加坡人民的所得和生活水準。但是,台灣也不需要犧牲民主制度以換取經濟發展,如果人民的眼光夠雪亮且選對領導人的話。 不過,根據柯市長目前的表現,似乎著力於除弊部分較多,而興利政策較少。這或許和其外科醫生背景有關,傾向看到問題,解決問題。 然而,台灣現在除了除弊之外,人民也亟需政府為民興利,提高所得,改善生活。李光耀在這部分做得非常好,這也是各縣市首長與未來2016年新總統必須迎頭趕上新加坡的地方。 總結來說,民主自由和國民所得不必然是互斥關係,重點是人民要跳脫藍綠舊思維,選擇真正能夠為人民奮鬥的領導人。朱熹曰:天下之事其本在於一人,而一人之事其主在於一心。故人主之心一正,則天下之事無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則天下之事無有不邪。正邪之分,其實只在無私與無我而已。 台灣需要的領導人,不僅要動機純正,真正苦民所苦,而非為了自身之歷史定位;還要有超凡能力組菁英團隊,有膽識、有魄力,以帶領國家發展方向。台灣人民大可不必逆來順受,百般忍耐,只要每一次,我們能夠擦亮眼睛,做出正確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