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股市經歷黎明前的最黑暗時刻

工商時報【Jeff Schulze美盛集團凱利投資 投資策略師】 近幾個月來,全球股票市場指數從去年聖誕前夕的低點大幅反彈,並再次逼近歷史高位。然而,隨著經濟數據持續惡化,許多投資者仍對前景感到迷茫。全球經濟的疲軟跡象可能預示短期市場震盪會加劇,但我們仍然認為,股市只要出現拉回都是長線的投資機會。 股票與固定收益資產表現分歧 全球股票(及信貸)市場在最近數月回升,但主權債的殖利率持續受壓。分析普遍認為,這反映出固定收益投資者並不認為全球經濟放緩的情況會在短期內好轉。有一種說法是債市表現一般領先於股市,固定收益投資者通常是最先獲利離場的一群。但由於高收益債券的利差自1月初的高位大幅收窄,故不少債券投資者仍未撤出市場。 正如三年前的情況一樣,我們預期主權債殖利率將會走高。回顧2016年2月,全球股票、信貸和商品市場相繼築底回升,但主權債的殖利率於其後數月仍持續走低,直至6月才扭轉跌勢。我們認為主權債的表現將再次滯後於股票及信貸等風險較高的資產。 聯準會政策可能成為推升殖利率的催化劑之一。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3月會議紀錄顯示,當局將於9月結束縮表計劃,且點陣圖移除了兩次升息的預期,可見其立場明顯轉趨溫和。這種政策轉向並非史無前例,聯準會過往曾在緊縮週期結束後很快降息。令人驚訝的是,最後一次升息與再次降息相隔的時間通常不足五個月。去年12月的升息是否為本輪升息周期的最後一次仍難確定,但即使聯準會在未來數月降息亦不足為奇。 全球經濟波動性增 風險管理日益重要 放眼全球,受中國持續去槓桿的影響,經濟數據表現越來越令人憂慮。在過去12個月中,全球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有十個月呈現下跌。正面來看,雖然中國製造業數據表現趨於疲軟,但服務業卻表現穩健。為推動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中國大陸的刺激措施較著重在提振服務業增長,包括透過減稅及增加政府支出,為內需消費提供支持。北京當局亦採取措施加強影子銀行監管及削減製造業的過剩產能。而另一方面,台灣製造業PMI則反映經濟可能進一步走弱。鑑於台灣處於供應鏈的最前端,台灣可說是全球經濟的風向標。事實上,台灣上市企業的收入受中國大陸影響的程度較其他地區更高。因此,台灣製造業PMI的新訂單分類指數是重要的領先指標,而該指標的走勢反映景氣將進一步走軟。 鑑於全球經濟前景低迷,我們認為未來一季的市場波動性可能增加。有別於2018年第四季的是,持倉和投資信心的相關數據未算嚴重偏低,意味著即使市場出現回調,跌幅應較去年底時溫和。自2009年3月以來,市場曾出現17次5%或以上的回調,其中幾次是由全球經濟放緩所引發。然而,這些市場調整,往往可為長線投資者帶來進場低接的機會。雖然全球經濟數據仍未釋出令人全然放心的訊號,但股市總是要向前看的。股市通常在經濟數據甚至企業盈利復甦之前就開始反彈。類似的情況曾在2016年全球景氣減緩時出現過;當時股市指數早在企業盈餘修正由負轉正十個月前就開始回升;相似的情況也曾出現在1998,2003和2009年。 市場已從去年低位大幅回升,我們預期股市在目前周期仍有機會存在上升空間。雖然全球經濟數據更加黯淡且企業獲利預估下滑的可能性,也許會導致市場震盪加劇,但俗話說黎明到來之前,總是會經歷最黑暗的時刻。任何回檔都可能是長線投資良機。隨著經濟步入周期末段,如何做好風險管理以及專注於品質投資,對投資者來說顯得日趨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