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論中小企業專業銀行之獨特價值─以韓國經驗為鑑

工商時報【鄭東光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眾所周知,中小企業是支撐臺灣經濟的力量! 由於扶持中小企業具有穩健經濟成長、創造就業、社會安定及培育未來產業等外部性效益,世界主要國家皆將扶持中小企業視為重要政策。所有大型、成功企業的前身都是中小企業,但中小企業因為發展的不確定性較高,以及資本市場的運作機制,若無政策性的輔導與融資,很容易在新創或規模較小時,就早夭退場。因此,許多先進國家對中小企業的扶植,都設有對應的政策性金融機制。例如,美國聯邦中小企業管理局(SBA)、英國中小企業銀行(BBB)、加拿大企業發展銀行(BDC)、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日本政策金融公庫(JFC)、韓國中小企業銀行(IBK)等。台灣目前則是由1976年依《銀行法》規定,更名改制的臺灣企銀擔當這個角色。 前述這些政策性的專業銀行與一般商業銀行有本質上的不同。商業銀行按資本市場機制運作,以避險、獲利為主;政策性銀行則主在輔助政策對象,具有擔險、雨天不收傘的明顯特色。就整個國家的長期產業發展,以及借貸市場規模有限、尤以中小企業常因借貸市場資訊不完全、不對稱,容易成為信貸配額下的犧牲者而言,商業銀行的錦上添花固好,政策性銀行的雪中送炭也不可或缺;兩者功能互異,彼此互補而非互斥。 以韓國為例,其中小企業專業銀行─中小企業銀行(IBK)不僅忠實發揮支持中小企業之功能,更成為韓國近二十年經濟脫胎換骨之關鍵!韓國中小企業銀行(IBK)不論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或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時,不僅沒有縮小對韓國中小企業的資助,反而擴大,對韓國中小企業能夠渡過這兩次風暴提供了極大的助力。再者,韓國近年來文化產業的海外擴展非常成功,除了韓國的文化產業振興院(KOCCA)與技術信用保證基金(KOTEC),政策性專業銀行也是背後協力的推手。根據韓進出口銀行推估,每一億韓元的影視輸出,可誘發百億韓元的連帶經濟效益。 為什麼韓國中小企業銀行(IBK)能發揮如此強大的經濟扶持力量?政府的支持扮演重要關鍵!為確保其專注執行政策任務,韓國訂定專法(《韓國中小企業銀行法》)來確立韓國中小企業銀行(IBK)政策性銀行之定位,並賦予較商業銀行優惠條件,包括:賦稅減免、適用較低存款準備率以及嚴重虧損最終由中央政府編列預算撥補等。 此外,韓國政府對韓國中小企業銀行(IBK)持股比重高,截至108年3月1日,韓國政府總計控有IBK 62.7%股份,充分支持韓國中小企業銀行與政府經濟暨產業政策緊密結合,為中小企業提供從創業、技術開發、商業化至生產銷售等不同發展階段之資金,在其放款結構中,中小企業放款占總放款比重高達78.2%、中小企業放款市占率達21.7%(2017年底)。 韓國的產業發展類似我國,也是我們在國際上亦步亦趨的競爭對手。韓國政府採取專門立法(IBK Act)、持股比重高且政策支持,讓政策性專業銀行專注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業和發展資金的做法,值得我國思考借鏡。 我國雖有中小企業專業銀行制度,但肩負此重任之臺灣企銀,歷經1976年改制、1998年民營化及近期官股銀行的大量釋股後,目前政府(含公股銀行)的持股比例,已經降至23%左右。相對而言,韓國政府對韓國中小企銀持股比例則是62%。在這樣的官股比例下,臺灣企銀近年在扶助中小企業上發揮了多少功能?未來還能不能持續、甚或更好? 目前政府已重新關注臺灣中小企業專業銀行之重要性,並評估透過具體行動支持臺灣企銀發揮《銀行法》賦予之使命,儘管有部分輿論擔憂政府注資臺灣企銀,恐喪失民營化政策真諦、走回國營化的老路。但此種疑慮,恐怕是「只見秋毫、不見輿薪」。第一,即使以此次私募金額的上限而言,政府注資後的臺灣企銀持股比例也僅由23%增至30%,臺灣企銀仍是民營銀行。第二,政府持股比例由23%增至30%,對臺灣企銀這種專業銀行具有特殊、實質的意義!增資後,臺灣企銀固然仍是民營銀行,但臺灣企銀能否繼續堅守、持續發揮政策專業銀行的功能,和其股東結構息息相關。注資後,政府將成為臺灣企銀最大的股東;最大股東,理論上,對公司營運方針與重點,自然擁有最大的話語權。 實言之,政府注資臺灣企銀,著眼的不僅是政策性專業銀行的發展,更是台灣143萬中小企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