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同一本書,為何學習結果大不相同?專家分析3大學習類型比較差異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時報出版】在各位的成長過程中,是否也有凡事都表現出色的朋友?不僅課業成績名列前茅,音樂、美術、體育成績也出類拔萃的國中同學,帶領班上同學一起從事班際活動。

讀同一本書,為何學習結果大不相同?專家分析3大學習類型比較差異
讀同一本書,為何學習結果大不相同?專家分析3大學習類型比較差異

案例:明明上同一堂課,讀同一本書,為什麼有人考上頂尖大學,有人卻要重考?

我唸小學的時候,也有這樣的同學,他「會唸書」的程度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有一次他在上國語文課時打瞌睡,老師叫到他的名字,要他「接著唸下去」,沒想到他竟然能在不看課本的狀況下,流暢地唸出下一段課文。班上所有同學都被他嚇一跳,將他當成神人一般的存在。

這位同學其他科目的成績當然也很好,但不知道為什麼,卻和我一樣,就讀班上有許多不良少年的公立學校。而且有他那樣聰明的頭腦,應該可以輕鬆考上頂尖國中才是,但他國中時還是考進了公立學校。

他升上國中後參加學生會的活動,學校裡有許多不良少年(全校4000人中有80名不良少年),他很清楚如何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中過日子下來,最後竟與不良少年成為好朋友。他並未遭到霸凌,也很享受國中生活。國中學力在班上數一數二,後來升上了當地一流國立高中。

我跟他進入同一所高中就讀,很清楚他之後的狀況。他在高中三年期間裡,有一年前往國外留學,後來還考上全日本數一數二、錄取率很低的一橋大學。

反觀我自己,從小學、國中到高中,我都和他唸同一所學校,但後來書唸得很辛苦,重考兩次才考上大學。而且不只是學校,我也和他在同一所補習班補習,為什麼我們的結果如此不同?──我一直以為我的大腦構造天生與別人不一樣。

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才讓我發現意想不到的原因。

案例:只教一次,有些學生立刻融會貫通,有些學生卻一頭霧水

老師在學校授課,有些學生聽一次就懂,有些學生卻聽得一頭霧水。聽一次不懂並非壞事,只要多聽幾次就會懂。我在這裡,希望各位思考的是,為什麼有些學生聽一次就懂,有些學生卻聽得一頭霧水?其實原因各有不同。

假設原因是聽不懂老師使用的辭彙,差距就出現在對於辭彙理解的差異。此外,是否集中精神聽老師說話,也會影響結果。不僅如此,有沒有心要學也會導致結果不同。

上述原因都確實存在,但即使是在相同條件(辭彙力、專注力與企圖心)下,每個人的理解程度還是不同,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除了上述情形外,其他事情的結果是否也不同?

讀同一本書,為何學習結果大不相同?專家分析3大學習類型比較差異
讀同一本書,為何學習結果大不相同?專家分析3大學習類型比較差異

為什麼有的學生名列前茅,有的學生卻吊車尾?

我在〈作者序〉中曾經提過,我在《東洋經濟online》有個專欄,本書便是源自於專欄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在我執筆超過120篇的文章中,總共累積了265萬次點閱率,在臉書(Facebook)上,還獲得超過4500個讚(史上最高紀錄),獲得最多迴響。在進入本單元主題之前,請容我先轉載當時寫的文章,提供給各位參考。

類型1:上課時左耳進,右耳出的人

第一種學習類型是「上課時左耳進,右耳出的人 (看似在學習,實際上根本無心學習的人)」。

以下這兩種是最好的例子:

●坐在椅子上聽課,卻完全沒將授課內容聽進去。

●確實乖乖坐在椅子上聽課,但只是像抄經文般將黑板上的字謄寫在筆記本中。

「第一類人」並非全然不聽課,他只在老師開始聊天或說一些有趣的事情,才會打開耳朵。由於這個緣故,他獲得的知識是片段的,沒辦法在腦中系統性地統整歸納,讓上課變成短暫的「體驗」。

從商業角度思考「第一類人」,這類人將工作看成單純的工作,只做上司交付的工作,其他完全不想。至於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只當成制式化的例行公事,完全不想學習制式工作以外的事情。

【例外】有些人沒有認真學習卻能創造好成績,我將這種人稱為「擁有天才型能力的人」。

這類「天才型」人物乍看之下對別人說的話不感興趣,也無心學習,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但事實上,他們認真聆聽,在腦中組織、「自成體系」,建立豐富的知識庫。不過,這類「例外」情形十分罕見,千萬不能將所有第一類人都當成天才看待。

類型2:只在課堂上學習的人

第二類指的是只在課堂上學習、只在工作時學習的人。其實這類型的人最多,在一般人眼中,他們都是認真上課、認真工作的人。這類型的人通常受到他人信賴,外界也能期待他們未來的成長。他們的學習方式是俗稱「有常識的人」最常採用的方式。

不可諱言地,他們的學習方式不差。不只是不差,在世俗觀念裡,他們的學習方式可以說是「非常好」,無論在學校或職場都能游刃有餘,不會遇到任何阻礙。不過,這類型的人早晚會遇到無法突破的瓶頸,因為第二類型的學生只在課堂上用功;第二類型的社會人士只在工作時學習。

讀同一本書,為何學習結果大不相同?專家分析3大學習類型比較差異
讀同一本書,為何學習結果大不相同?專家分析3大學習類型比較差異

第二類人有以下3個特質:

①經常將「兼顧」兩個字掛嘴邊

以學齡孩子為例,就會說「兼顧課業與玩樂」「兼顧學業成績和社團活動」;若是上班族,則會說「兼顧工作與生活」。

「兼顧」這兩個字背後的意義就是指稱的兩個事物是分開的,也就是課業與玩樂是分開的、工作與生活是分開的,如何取得兩者平衡,就是當事人要面對的課題。

②認為「氣勢」、「毅力」、「努力」是正確的

不要誤會,我並非否定這些辭彙,它們都很好,只不過這些名詞屬於精神層面,這些特質需要靠精神力實踐,很難長久堅持下去。

簡單來說,一旦失去幹勁,人就會面臨一蹶不振的風險。順帶一提,「氣勢」、「毅力」、「努力」是二十世紀(在日本稱為昭和型)的關鍵字,這些都已經逐漸變成不符合二十一世紀的舊辭彙了。

③多半會責備無法成為一流菁英的自己

只有極少數「第二類」有機會成為第一把交椅。他們認為努力一定會有回報,因此勤勤懇懇,但通常做不出什麼大事。若以十分法為例,他們可以爬到九的位置,卻永遠升不上十。

不僅如此,當他們盡一切努力卻無法成為一流菁英,便開始看輕自己或產生罪惡感。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有些人會湧現忌妒的情緒反應。最後就會放棄。

這類只在學習場合學習的人都有「極限」。

當然,並非所有第二類人都想攀上顛峰,覺得平凡人生也很好,不再汲汲營營,也是很棒的生活態度。不過,一定要特別注意負面的心理影響,千萬不要感到自卑,或忌妒攀上顛峰的人,否則就會責備自己沒用,努力卻無法看到成果。

類型3 除了睡覺之外,隨時都在學習的人

第三類是只要起床就開始學習的人。比起第二類「只在課堂上學習的人」,第三類人學習時間肯定高出許多。以學齡兒童為例,假設有名學生每天在學校上課6小時,回家後自己用功一小時,再到補習班上課2小時。其實這樣的學習時間已經很多,但一天也只有9小時。

讀同一本書,為何學習結果大不相同?專家分析3大學習類型比較差異
讀同一本書,為何學習結果大不相同?專家分析3大學習類型比較差異

若是一起床就開始學習的「第三類型」,假設他們睡覺時間為八小時,代表學習的時間就是16小時。不只是看電視,就連上下學途中、和同學玩、和父母溝通、打電動的時間都在學習,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成功。

若是「第三類型」的上班族,他們在通勤途中、回家途中、午休、假日、從事興趣、和另一半或孩子聊天、在咖啡館悠閒放鬆時,腦中都在思考,隨時學習新知。

這類型的人會將休息時想到的點子、想法、技巧、方法,自然而然地運用在工作上。也就是說,雖然表面上有公私之分,但在意識和潛意識的世界中,是沒有任何界線的。孩子也是一樣,許多孩子以為只有坐在書桌前用功才是學習,也因此才出現了父母看到孩子坐在書桌前用功就會安心的神祕現象。

其實,這只是學習的一部分,真正會唸書的小孩,絕大多數的學習來自於書桌以外,並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在書桌上(以學習科學領域來說,「第二類」屬於「有意學習﹝想學習時學習﹞」,「第三類」則是「偶然學習﹝從事物中學習﹞」)。

從比例來看,「第三類人」數量相當少,但在我過去教過的學生中,也有一定的人數,我認識的上班族、生意人也有這樣的人。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發揮出色的能力,而且樂在學習、樂在工作、樂在人生。

本文出自時報出版《自主學習:10個培養孩子提高學業品質的超強學習法同じ勉強をしていて、なぜ差がつくのか?》一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