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 不外邪實、正虛之變

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五十歲以上,發病後多數關節可能被侵犯,但是主要以支撐體重與常用關節為主。執業中醫師曹永昌昨日表示,傳統中醫認為,退化性關節炎屬於痺症等範疇,形成病因不外邪實、正虛之變,邪實乃是外力所傷、瘀血內滯、外邪侵襲、經脈痺阻;正虛則是腎之虧損、肝血不足,往往交雜兼併來犯。 曹醫師指出,退化性關節炎特徵是關節軟骨進行性退化與毀損,以及被侵犯的關節附近有新生骨骼與軟組織贅生,致病機轉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兩種,原發性包括正常老化過程、小外傷累積造成軟骨下骨骼改變、軟骨膠原纖維含量及軟骨細胞合成能力低下、肥胖造成既存退化情形更形嚴重等。 續發性包括關節先天異常(如先天性髖關節脫臼)、感染性關節炎(如化膿性關節炎)、非特異性關節病變(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代謝性關節病變(如痛風)、重複性關節出血(如血友病)、持續性外傷(如運動傷害)、不穩定性關節(如韌帶鬆弛)、關節畸形骨骼排列不良(如O型腿)、醫源性軟骨受損(如膝關節鏡手術)等。 曹醫師指出,上述病因會造成軟骨局部病變,進而演變成漸發性關節退化,同時也較容易侵犯老化軟骨,臨床上,主要病變為兩個骨頭的關節接觸面,也就是所謂的關節軟骨,疼痛通常僅限於單一或少數幾個關節,但也有可能為全身性表現,病人活動後可能引起病情加重。 此外,隨著病情進展,關節動作常會受到許多限制,也可能出現半脫位或變形;患者指關節處可能產生結節,手指因而偏歪成蛇樣手指,甚至大拇指肌球也會有萎縮現象。此外,膝關節最常受累,以致產生關節痠痛,尤其是長距離行走、劇烈運動、爬山、受涼或陰雨天時加重,下樓或下坡因為膝無力而不良於行。 值得一提的是,退化性關節炎病患蹲起時會有疼痛、僵硬,膝關節也會有聲響或骨頭磨擦聲,嚴重時還會出現關節腫脹或積液等情形。 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忌食香蕉、竹筍、酸菜等酸性食物,平時注意身體保暖,避免直接吹風受寒,倘若想要走遠路則應穿戴護具或使用助行器。 另外,體重過重也會增全身關節負擔,所以病人應保持理想體重避免關節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