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揭露高風險 拉開與惡的距離

中國時報【胡欣男╱台北報導】 日本又發生隨機殺害學童的案件,當地學者直指這是日本社會安全神話破滅的象徵性事件。中正大學犯防系教授鄭瑞隆昨表示,政府「社會安全網」政策也需加強,目前社工、心理諮商師都嚴重不足。他建議,社區內隱藏隨機殺人高風險分子,大眾安全與隱私需有取捨;適當揭露高風險身分,有助預防。 鄭瑞隆說,小燈泡案件發生後,3年多來,蔡政府強調社會安全網,應以日本案例作借鏡;他以自身參與衛福部相關會議經驗表示,社會安全網光投入預算是不夠的,目前最大瓶頸是人力不足。 他表示,社會安全網需社工、心理諮商師、醫療、警政、教育、矯正等共同投入。目前台灣社會治安極端仰賴警察,但潛藏隨機殺人因子的「病人」,卻隱藏在社區難以顯露,負責心理輔導、挖掘高風險分子的社工、諮商師卻招不到人,執行有困難。 鄭瑞隆指出,近年個人資料保護法上路,許多單位矯枉過正,對於隨機殺人高風險分子,資訊是否適度揭露,雖有待商榷。但他建議,在人權隱私與大眾安全、知的權利上,利弊得失要有所取捨。尤其建構社會安全網絕非一蹴可及,未來誰執政,都要延續推動。 中正大學犯防系教授許華孚則說,日本行凶的男子當下自刎死亡,尚不知其動機,但選擇對學費高昂的私校小學生下手,或許有仇富的偏激心態。這類反社會病態人格,自我控制力差,孤狼持刀攻擊體力相較弱勢的學童確實會引起恐慌。 許華孚認為,民主法治社會,不可能全面監控,安全網難免有漏洞。但對於吸毒、家暴、酗酒鬧事等社區的「顯性」高風險族群,應加強列管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