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造詞現場 一探原意究竟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作者:許暉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本報訊】「楷模」原來是兩棵樹?其實楷樹就是黃蓮樹,別的樹茂盛時,它卻像個枯樹樁子;當時令進入隆冬之時,別的樹葉落光葉子,它反而長出茂盛的枝葉。 另外一種模樹,春夏秋冬分別呈現青、紅、白、黑不同顏色,正好都是古代的正色,後人就把「楷模」用來稱讚模範的行為。 「感冒」是一種官場用語?古代的官員晚上輪值守夜的時候,如果想找藉口回家躲懶休息,就會在請假簿子上登記,還把這簿子美其名叫「感風簿」,會用「感風」是因為醫書上有說,風、寒、暑、濕、躁等等都是病因。而「感冒」這個詞的出現,則是感風之後仍然「帶病」堅持工作,終於病情全面爆發了,不得不請假啊! 原來「骯髒」是讚美的詞、「門外漢」是指蘇東坡、「風調雨順」是四大金剛、「縣官」是稱呼皇帝、「大放厥詞」是稱讚別人文章寫得好……語言是活的,而且從古到今變化無窮,如同女大十八變!話說回來,女大為什麼「十八變」?許多掛在嘴邊的習慣用語,我們卻一點也搞不懂其意思,就這樣糊裡糊塗地使用著,殊不知在當年可是完全另一回事!這本書讓國學行家帶你重回語文的歷史現場,一次看完近兩百則詞條當初如何誕生,又如何演變成今日的用法,既長見識又長知識。 內容試讀 行李是出門時所攜帶的東西,但是為什麼叫「行李」呢?「李」字是什麼意思?恐怕很多人都不清楚。 原來,「行李」本來應該寫作「行理」。《左傳‧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無月不至。」杜預注:「行理,使人通聘問者。」出使的使者被稱為「行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均設有「行人」一職,乃是掌管朝覲聘問的官員,後來就和「行理」一樣用作使者的通稱。《國語‧周語》:「敵國賓至,關尹以告,行理以節逆之。」韋昭注:「理,吏也;逆,迎也,執瑞節為信而迎之。行理,小行人也。」按照韋昭的解釋,「理」應該是「吏」字,「行理」應該寫作「行吏」,這樣一來就好理解了:「行吏」即出使的官吏。但是還有人認為「理」和「李」是通假字,章炳麟的《官制索隱》就持此說。唐人李濟翁的《資暇集》認為「李」是「使」的訛誤,「行李」本來應該寫作「行使」,即出行的使者。 《左傳‧僖公三十年》最早使用「行李」一詞:「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杜預注:「行李,使人。」清人郝懿行在《證俗文》中解釋得最為明白:「古者行人謂之『行李』,本當作『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 除了使者的意思,「行李」還可以用作動詞,即出使。《魏書‧宗欽傳》:「頃因行李,承足下高問,延佇之勞,為日久矣。」宋人葉適《送戴料院》:「世路豈雲極,念子行李頻。」這裡的「行李」都是出使的意思。 漢唐以後,「行李」開始指行旅,有時也指行旅之人。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中寫道:「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杜甫《贈蘇四徯》:「別離已五年,尚在行李中。」這裡的「行李」指行旅。元人傅若金《送張秀才北上時將赴海》:「身逐征帆赴海涯,道逢行李問京華。」惕微《光復湯邑小史》:「舟行兩日,遂抵蘭溪,行李往還,此為通道。」這裡的「行李」則指行旅之人。 大約從明朝起,「行李」開始演變為出門旅行所攜帶的東西,這個意思就此固定了下來,一直到今天還在使用。 好書推薦 夜行觀覽車 作者:湊佳苗 出版社:時報出版 ISBN:9789571353654 【本報訊】《夜行觀覽車》是《告白》作者湊佳苗去年再度奪榜冠軍力作,是歷年作品銷售僅次於《告白》的小說。《夜行觀覽車》藉由高級住宅區驚爆殺夫事件,描寫家庭潛在的暴力危機,3個家庭及家人在拼湊事件真相,也反省自己的問題。湊佳苗圍繞著房子和家人,寫出一個將興建「日本最大摩天輪」的高級住宅區,奢侈房子的問題一一浮現。 日文「觀覽車」意指摩天輪,書中的高級住宅區「雲雀之丘」,奢侈到要蓋自己的摩天輪,而且是全日本最大的。不料摩天輪興建期間,該住宅區驚爆殺夫事件,醫生娘殺死自己丈夫,該斜坡住宅區的居民大受震驚,全書透過事主在內的3個家庭,描述他們面對未來人生並找出案件真相的過程。這群斜坡上的住戶都衷心期待摩天輪落成後,明天會更加閃耀,但湊佳苗以冷淡尖銳的筆鋒,剖析這個高級住宅區的病態,展露她向社會寫實流派邁進的文筆功力。 《夜行觀覽車》描寫的仍是不符父母期待的孩子們內心的鬱悶,以及那些不斷將自己的願望投射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們。書迷大可以將書中發生的事情,拿來跟現實家裡發生的事情,相互參考。」 「家人就是家人,為了家人,一定要努力地活下去啊!」湊佳苗在《夜行觀覽車》裡,除了她的犀利敘事,也流露出人性關懷。電影【告白】的女星松隆子,也推薦本書「故事發展令人喘不過氣來。不斷發生摩擦的家人,卻始終抱持著『家人就是家人,要一起走下去』的信念,雖然令人萬般不捨,但也感覺很美麗啊!點起萬家燈火背後的力量,應該就是希望的力量吧。」 HELLO MIMIS 作者:陳怡如 出版社:田園城市 ISBN:9789866204180 【本報訊】你還記得自己的第一張畫,畫的是什麼?第一篇日記寫了什麼呢? 作者陳怡如以10年來蒐集的兒童畫(橫跨台灣、美國、英國、日本、愛沙尼亞5個國家)、共25個孩子的隨手塗鴉──第一次畫的爺爺奶奶、第一次為自己的寵物畫的系列畫,結合自己清淡、柔和,富含空間感的繪畫;再加入自己與另外3個孩子的童年日記,揉合創作出充滿奇想的超日常空間,在日常的平淡中嵌入孩子們最率真的氣息。 柔和的色彩充滿讓人熟悉的童稚觸感,讓人想起幼年時第一次聞到蠟筆氣味那種新鮮又生澀的記憶,以及第一次握住色筆時的手感。這是一本結合大人與小孩們不同成長記憶的超時空日記,也是作者與孩子們的跨媒材共同創作。 草木情真─植物的傳奇 作者:朱洪斌 出版社:世界書局 ISBN:9789570604405 【本報訊】植物及人類之間千絲萬縷的情感,在種種日常即景中一一體現,或發而為動人傳說,或結合人類的智慧,播撒下科學的種子。內容加入了世界書局出版的《植物名實圖考》中相關圖文,希望藉由這份科學性的考查資料,使書中的傳奇故事與科學驗證,相映成趣。本書末另收錄5則希臘神話,雖不能盡述,卻代表著前人對大自然的崇敬與護惜,從這些故事裏,或許能夠顯現人類與自然最融洽的相處之道。本書收錄多篇植物傳說,說明其命名的由來、民間故事及風俗趣聞;另涵蓋許多科學性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