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橋首映 兩岸版空中上演

間諜橋首映 兩岸版空中上演

中國時報【呂昭隆╱台北報導】 今年10月,正當台北上演電影「間諜橋」之際,兩岸正祕密進行被俘情報員的交換,上演真實的間諜橋劇情;只是兩岸換俘並未大肆張揚,雙方也非如電影場景,在一座橋上,一如著名的格利尼克橋交換,而是讓被釋放的情報員,直接搭機返國,朱恭訓與徐章國從廣西直飛台灣,共諜李志豪則由台灣飛往香港,彼此並未碰面,釋放的時間也不是同一天。 冷戰時期,東西方兩大陣營諜對諜,營救被對方抓到的間諜,彼此交換被俘情報員,往往造成極大的轟動,而間諜橋就是冷戰期間,最著名的換俘地點。 1962年10月,一個寒霧逼人的清晨,被蘇聯打下來的U2駕駛員鮑爾斯,一步步往橋的一端走來,橋的另一邊,KGB的王牌間諜「千面人」阿貝爾,也一步步往橋另一頭走;從此開啟了冷戰史上最令人不可思議的間諜換俘,開啟了間諜交換的首篇。而格利尼克橋自此也成為間諜交換的代名詞。 東西冷戰時期,軍隊沒有駁火,卻是天天上演諜報戰,不少間諜因此失事入獄,一如兩岸軍事對峙時期。「間諜橋」上的著名換俘,總共超過150人,常常雙方對自己人的重視,並不是等值的,如1985年,4名東德間諜就換得23名西德間諜,西德竟把自己總理布蘭德搞下台的超級間諜紀堯姆都拿出來交換。 這座在柏林市連著東西德的間諜橋,長度只有128公尺,橋上所安排的間諜換俘,是冷戰中最浪漫的情節:埋伏多年的間諜身分被曝光,但多年忠誠獲得回報,國家願意不惜一切,光榮的把人營救回去,在踏上「間諜橋」的那一剎那,很多間諜恐怕還不敢相信,這竟是真的。 兩岸首度換俘,並沒有選在第三地,而是直接交換,再搭機自台灣海峽上空返國,務實且別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