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登革熱》登革熱疫發不可收拾

台灣登革熱疫情則因氣候高溫多雨,環境清潔工作因下雨而受影響;此外,流行病毒型別與過去不同,也提高防疫複雜度。 登革熱俗稱「天狗熱」或「斷骨熱」,是一種藉由病媒蚊叮咬而感染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症狀主要為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症狀;登革熱依抗原性可分為Ⅰ、Ⅱ、Ⅲ、Ⅳ型等四種型別。 感染某一型登革病毒的患者,對該型病毒具有終身免疫,而對其他型別僅具有短暫的免疫力,通常約為二-九個月之間,之後還有可能再感染其他型別。例如以前曾得到第Ⅰ型登革熱,以後就不會再得到第Ⅰ型登革熱,但有可能得到第Ⅱ、Ⅲ、Ⅳ型等三型登革熱。 登革熱的感染方式主要是藉由病媒蚊叮咬人時將登革病毒傳入人體內,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也不會經由空氣或接觸傳染。 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三至八天(最長可達十四天)。病人發病前一天至發病後五天的這段期間,稱為「可感染期」,或稱為「病毒血症期」,如果感染者在這個時期被斑蚊叮咬,那麼這隻斑蚊將感染登革病毒,病毒在蚊子體內經過八至十二天的增殖,這隻斑蚊就具有終生傳染病毒的能力,當牠再叮咬其他人時,就會把體內登革病毒傳染給另一個人。 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有些人感染登革熱時,症狀輕微,甚至不會出現生病症狀。而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然而,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的臨床症狀,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百分之二十以上,所以民眾千萬不能掉以輕心。發病後的第三到五天,若病情突然加劇,如發生劇烈疼痛、抽搐、昏迷、意識狀況及血壓改變等,須注意是否進展為登革熱重症。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醫師方啟泰表示,台灣地區通報系統完整,登革熱通報率達八十六%,臨床醫師如何鑑別診斷、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登革出血熱個案以降低死亡率,是目前登革熱防治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