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觀點:觀光產業走進死胡同 其來有自天註定?

台灣觀光產業已經走到了一個死胡同。一方面,觀光業的發展太過於向大陸傾斜,要想擺脫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又等於自尋死路;一方面,台灣的觀光資源和設施又無法吸引大陸以外的觀光客,想要放棄大陸市場,力圖改革,時間不站在我們這一邊,另一方面,鄰近地區和國家的觀光產業,也已經超車台灣了,如今的台灣觀光業,真正是進退維谷!

台灣觀光業陷入困境,其來有自。更準確地說,台灣的整體經濟發展,與觀光產業同步,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逐步陷入了泥沼!就在蕭萬長的亞太營運中心計畫胎死腹中的那一霎那,台灣的觀光業和經濟發展就注定要走入困境。亞太營運中心計畫是台灣最後一次嘗試開放,在那之後,台灣對大陸採取戒急用忍政策,對其他國家和市場則以鎖國政策對之,從那時起,夜郎自大的台灣,逐步退出激烈的國際競爭舞台,轉而閉關自守,攬鏡自憐,追求短暫的小確幸!

戒急用忍始,台灣即退居國際舞台邊緣不自知

觀光,其實是一種產業,是一種貿易財。發展觀光,首先要有一顆開放的心。在現代國際經濟體系中,開放,指的是人才准入、技術准入、資本准入,三者必須同時向外開放。然而,台灣多年來的開放政策,只准資本進入台灣市場,卻不容許外國籍的專業人才進入台灣市場。這就形成了多年來外資來台炒股,賺走了大把的美金,且無須向台灣政府繳納稅金的現象。事實上,技術是綑綁在人才身上,人才不准入,等同於將技術排斥於外。核心技術無法進入台灣市場,台灣便只能繼續為國際企業代工。相對的,其他國家卻對台灣的資金、人才與技術,張開雙臂,熱烈歡迎,以致於當年意氣風發的亞洲四小龍之首,已逐漸淪為經濟發展的後段班了。

日月潭商家歡迎陸客使用電子支付(呂紹煒攝)
日月潭商家歡迎陸客使用電子支付(呂紹煒攝)

日月潭商家歡迎陸客使用電子支付(呂紹煒攝)

就以電信市場開放為例。1997年台灣開放外資投資台灣行動電話系統運營商,開放比例從20%到49%。但是,卻未同步開放外籍技術人員來台工作,外籍技術人員來台支援時,簽證手續,費時費工。因此,台灣開放電信市場多年,一直沒有能擁有技術能力,也沒有形成產業鏈。由於行動電話運營商獲利豐厚,再加上台灣市場太小,不多久,本土的合作夥伴陸續將外資持股買回,外資撤出後,台灣的電信運營商,純粹成為國際電信設備商投標時的業主,既沒有硬體研發的技術,也沒有軟體設計開發的能力,當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時,台灣只能仰賴蘋果賞飯吃,只能望著Line和微信嘆氣。

談談跟觀光有關的例子吧。

1979年中正機場一期航廈落成到2008年,三十年不變,唯一變的是民進黨執政時將中正機場更名為桃園機場。桃機的二期航站從設計、發包到興建都比香港赤鱲角機場要早,結果,赤鱲角機場連同機場捷運、青馬大橋、機場高速路、三座機場快捷車站等10項工程,在美國貝泰公司的統包監造下,後發先至。中正機場捷運鬧了二十多年,到今天還沒有開通營運,比中正機場捷運晚興建的上海浦東機場磁浮系統,卻已通車了14年了。浦東機場磁浮列車是由德國Krauss Maffei公司設計建造的,磁浮系統完工後,大陸工程團隊汲取了德國土木與機電工程的技術,這對日後大陸興建高鐵、造橋工程,都有極大助益。奇妙的是,與機場捷運興建、開通、營運攸關的人,不但沒有績效欠佳下台一鞠躬,反而可以高升國家航空董座一職。

比桃機二航廈晚動工卻早啟用的香港赤鱲角機場。(匯駿顧問公司官網)
比桃機二航廈晚動工卻早啟用的香港赤鱲角機場。(匯駿顧問公司官網)

比桃機二航廈晚動工卻早啟用的香港赤鱲角機場。(匯駿顧問公司官網)

從機場到人才,全面與國際脫軌

譬如,台灣很早便准許外資來台投資興建國際星級酒店,但是,卻不准藍帶學院來台設立分校,不准國際級廚師來台執業、授藝,所以台灣對於自個兒的美食小吃很是驕傲,卻無法擠進世界美食的舞台。

再譬如,台灣長期不開放外國合格教師來台授課,英文補習班裡充斥著盡是不合格的語言教師,甚至還有滯留台灣的國際觀光客客串講師的。至於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韓文、乃至於泰文、印尼文、馬來文、越南文的教習,壓根兒屬於沙漠地帶。語言教育的閉塞,連帶地使得導遊的語言專長,集中在國語、英語和日語,酒店櫃台也沒有足夠的語言人才,寄望南向西進,吸引歐美以及東南亞、中東的觀光客源,豈非夢幻?

吸引特定國家與地區的觀光客,絕非有幾位專精該地語言的導遊,便可達標。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對該國及地區的文化有深刻了解?吸引穆斯林的觀光客?試問,台灣有多少合格的屠宰師和屠宰場?有無足夠的清真餐廳?有多少觀光旅館設有供穆斯林旅客做禮拜的設施?房間裡有無指向聖城麥地那的標記?更露骨地說,台灣長期輸入越勞、印傭、菲傭,難保沒有歧視這些國家人民的心態,如今要台灣人反轉過來服務這些國家的觀光客,又豈是容易?

再舉一例。台灣哈了很久的國際娛樂中心(帶賭場的Resort),遲遲不能落實;固然是因為國內衛道人士反對,以及立法流程的牛步化,關鍵因素還是心態閉鎖,容不得外資(包括港澳資金和陸資)、技術及人力資源進入台灣市場。最終,國際資金過門不入,台灣打造國際娛樂中心的時機也錯過了。

20160728-酷熱.炎夏.高溫.陸客團.觀光客.(陳明仁攝)
20160728-酷熱.炎夏.高溫.陸客團.觀光客.(陳明仁攝)

酷暑中的陸客團,或許明年的夏天不會再看到他(她)們?(陳明仁攝)

陸客不來,台灣之「失」即他國之「得」

觀光產業是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服務業,最重人才與專業(技術),而全球頂尖的人才與專業技術一定是流向最開放的市場,最開放的市場,一定是競爭最激烈的市場,而競爭激烈的市場,即使不是薪資最高,也是薪資較高的市場。由此觀之,台灣薪資長期偏低,病灶便在於長期的不開放。不開放、缺乏競爭、薪資偏低,三者形成了螺旋向下的惡性循環,台灣的觀光產業自然要走向困境了。2014年,太陽花運動阻擋了兩岸簽署服貿協定,象徵著台灣的鎖國心態和不開放已達頂峰,也暗藏了台灣服務產業日薄西山的啟示錄----台灣竟然害怕和中國大陸服務業競爭,那台灣還有甚麼競爭力可言?

觀光產業是一個和鄰近國家地區相互競爭的產業。陸客不來台灣,還是會去其他地區觀光旅遊;台灣的「失」就是他國的「得」。當陸客不來台灣時,其他國家地區的觀光客會選擇台灣嗎?陸客不來台灣,台灣的替代方案是甚麼?如何能填補40%到55%入境旅客的「差額」?台灣的觀光產業究竟有沒有足夠的競爭力?

顯然的,答案是否定的。

那麼,如何挽救台灣觀光產業(鏈條)免於崩潰?

答案很清楚,我就不多說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本系列結束


相關報導
風評:蒸發九二共識 落實一國兩制?
觀點投書:台灣不能失去陸客的困境與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