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人行與市場的角力戰 人民幣順勢緩貶

工商時報【元大投信中國機會債券基金經理人毛宗毅】 今年以來,人民幣歷經的波動宛如上沖下洗。第一季人民幣兌美元最低至6.27元,升值3.55%。從4月初開始緩步貶值,到6月中旬美國公布關稅清單後加劇貶值至8月初的6.84元,貶幅達9.06%,離岸人民幣甚至曾在8月3日盤中一度跌破6.9元關口後拉回。 面對人民幣的跌跌不休,市場的反應為何,政府的對策又將如何因應,顯得格外重要。從1年人民幣遠期NDF走勢觀察,該指標目前溢價程度為0.5%,相較於2016年底貶值預期較強時溢價高達5%,顯示當前市場對於人民幣並無明顯貶值預期。 再者,今年以來大陸外匯存底穩定維持於3.1兆美元,至今年7月已連續兩個月增長,資金外流與人行干預的狀況也未見明顯提升。由於中國人民銀行的預期管理得當,讓市場逐漸接受人民幣匯率隨市場環境波動的現象,投資者面臨貶值時也不致於恐慌殺出。 所謂預期管理,即人行將管控和引導市場預期,因為一旦預期失控,恐將擠壓人行的政策空間。例如中間價逆周期因子的調整,以及人民幣做空成本的控制等,都是人行進行預期管理的手段。 8月3日晚間,即人民幣跌破6.90當日,人行官網宣布,8月6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零調整為20%,後續將強化匯率監測,並視情況以逆週期因子調整。 此外,為維持人民幣穩定,人行召集14家中間價報價銀行會談,相關官員表示,人行有信心及豐富的政策工具可維護市場穩定,要求與會銀行共同防範羊群效應與順週期行為。 由上述接連兩政策可見,人行已經有防止市場失靈和恐慌情緒擴大的意圖,人民幣的貶值壓力有望緩解。 儘管近期的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加大,但市場並未出現明顯的恐慌情緒。近年人民幣匯率經歷了一個完整的調整周期,市場對人民幣匯率形成的機制及政策更加了解,並可透過人民幣外匯對沖產品及衍生產品等工具來平衡匯率波動的風險。 大陸外匯管理局在今年的下半年工作會議中指出,將持續深化外匯管理改革,擴大外匯市場開放,服務國家全面開放新格局;豐富交易產品和工具,擴大境內外參與主體,建設開放、有競爭力的外匯市場。 人民幣自4月起轉向主要原因包括強勢美元、貿易戰升溫、貨幣政策寬鬆以及淨出口成長衰退等。 美國經濟穩定增長,使得聯準會持續升息,強勢美元造成非美貨幣弱勢。 美國對大陸關稅額度持續升級,但大陸不易對美國實施對等制裁,經濟動能有轉弱可能;人行透過調降存準率與操作MLF(中期借貸便利)投放資金,中性偏寬鬆的政策則對匯率有偏貶影響。 大陸今年首季經常帳逆差達341億美元,為17年來首見季度逆差,市場對大陸出口的憂慮和國際收支變化使人民幣走弱。 根據上列引發人民幣貶值的理由,目前似乎尚無明顯止貶的跡象。中美貿易戰尚未完結,經濟亦存在放緩風險,市場不確定性影響大陸下半年發展,保持合理性寬鬆仍屬必要,但由於人民幣貶值會造成外資資金撤離和股市下挫,借貸難度降低亦將影響大陸去槓桿的政策效用,因此預期政府不會放任人民幣過度貶值,基調仍是以緩貶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