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美貿易戰 對台灣短空長多

中國時報【(本文由馬鐵英口述,記者黃琮淵整理)】 陸美貿易戰愈演愈烈,對台灣影響很可能是短空長多,短期內因消費性電子受到報復衝擊,台廠很難躲過,但如果時間拉長得久一點,或許會有高端需求轉移至先進經濟體,台灣就會受惠。 從美國端出的貿易報復來看,至少兩方面訴求,一是對大陸的貿易赤字不平衡,尤其再增加2,000億美元的關稅清單,已經占大陸對美出口的4成,希望藉這些手段,削減陸方威脅。 如果從戰略角度,這是抑制大陸製造業升級步伐,清單內容都是呼應中國製造2025核心產業,「是很針對性的關稅清單」。 從301報告中,美國指控很多,包括對外採購、政策補貼、甚至是否侵犯知識產權,訴求多樣,這讓大陸很難對這些訴求全面讓步,預期未來幾個月,陸美間還會有矛盾,加上美國期中選舉將至,不是太樂觀。 首輪課稅清單中,儘管未涉消費電子產品,但亞洲電子產業供應鏈龐大,占全球4分之3,加上整體電子產業占亞洲總出口20∼40%規模,供應鏈依存度高,倘貿易戰蔓延到4、5千億美元規模,對供應鏈會有傳染效應,影響就會大得多。 對台灣影響不必太悲觀,若貿易戰拉得久,會有貿易及投資的分散效果,外資為了分散風險,低端產品供應鏈將移往東南亞,高端需求則會轉往包括台灣等先進經濟體,尤其是跟資安與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台灣也許能受惠轉單效應。 另兩岸競爭的角度看,如果美方貿易制裁導致大陸產業升級減緩,過去台灣擔心「紅色供應鏈」壓力可望減緩,加上台灣在半導體製造相對先進、又有完整供應鏈,不需太過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