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變手術植入物該選誰?融合、非融合最大差別:鄰近關節退化比例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頸椎,是人體重要的「咽喉要道」,也是支撐頭部的重要支柱。但是,因為退化、突然外傷、不當姿勢或過度勞動等,都有可能造成頸椎病變!初期往往出現頸、肩、背和後頭部僵硬疼痛不適,嚴重壓迫到神經根,產生手和手臂麻痛無力,甚至壓迫到脊髓,導致下肢麻、影響排尿困難。「醫師,我需要動手術嗎?」、「什麼手術適合我?」這是骨科醫師經常碰到有頸椎病變患者的問題,以下將為大家解開長期對於頸椎病變的疑惑。(影音/攝影江旻駿)
年輕人嚴重椎間盤突出,保守治療無效後,可考慮手術
人在經過長期的地心引力的影響,會產生頸椎的退變,而退變不見得會發生疾病,因為頸椎跟腰椎是日常生活中活動角度比較大,是一個活動型的關節,所以頸椎和腰椎比較容易發生疾病。苗栗為恭紀念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王超然表示,發生在年輕的人與年老的人早期頸椎疾病,是兩種不同的型態,年輕的人頸椎疾病大部分都屬於肌肉筋膜的扭傷,少數是因為神經的壓迫,在年輕人最常見的神經的壓迫,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椎間盤突出症,會產生神經根的病變。可是,如果單純的頸痛,大部分都是肌肉筋膜出現問題,所以說頸椎的病變,事實上要經過手術治療的機會並不算大,尤其在年輕人,除了很嚴重的椎間盤突出,在保守治療無效後,可考慮手術治療。
年輕人如果需要手術治療,有幾個選擇,一開始是用微創的內視鏡或是顯微鏡椎間盤切除手術,手術完以後,一般內視鏡手術不需做重建,但是顯微椎間盤手術幾乎把所有的椎間盤拿掉,這時可以考慮做重建手術,至於哪一個手術方式比較好,就要看病人本身疾病的型態,醫師會做最有效的建議。
老年人關節發炎、頸椎脫位,需要手術治療
至於老年人的頸椎疾病很常見,是因為老年人經過長時間的勞動,或者長時間很輕微的外傷,都有可能造成頸椎關節的退變。可是,是不是因為長期的勞動或是外傷就會產生頸椎病?王超然醫師表示,也不全然,這只佔了大概3成因素,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從基因遺傳學來的,也就是說脊椎的疾病基本上還是有家族的病史。老年人的頸椎疾病,沒有年輕人那麼單純,因為長期的關節退化,從關節前面椎間盤的退化,以及後面小關節的退化,都會衍生出不同的疾病,當然大部分的疾病還是不需要手術治療。
老年人常常是因為頸痛來看病,頸痛大部分並不是手術的一個主要適應症,除了有一些類風溼性關節炎容易產生第一、二頸椎的脫位,這時候可能需要手術治療。還有老年人的關節發炎、鬆脫,產生脊椎不穩定,也需要手術治療。
嚴重神經壓迫、脊隨病變,需要進行手術
王超然醫師表示,總體而言,在頸椎早期的疾病,都是採取保守性的治療,至於要走入手術的階段,可能要請專業醫師評估,有些人是很嚴重的神經壓迫,甚至可能會危及病人的整體神經功能,尤其在頸椎控制四肢,很容易產生脊隨病變,一旦產生脊隨病變,就是頸椎疾病的一個急症手術,就必需手術。至於神經根的病變如果症狀嚴重,還是要積極治療,做神經減壓手術。
醫師會採保守性治療,保守性治療有兩種:一個是藥物治療,另一個是復健治療,在沒有任何醫療侵入性的介入之下,經過藥物以及復健的治療,能夠讓你患者症狀得到緩解,事實上是不需要手術的。如果經過保守性的治療,甚至在保守性治療未滿3個月,病人沒有辦法回到正常工作崗位,甚至沒辦法正常生活,經醫師評估後,可能就有手術的可能性。
頸椎手術植入物分為:融合與非融合
頸椎手術主要在解除被擠壓的頸椎神經,以及椎柱不穩定兩種狀況。王超然醫師表示,已經確認需要進行頸椎手術時,接著要思考需要選擇植入物的條件是什麼?經常碰到患者在面臨頸椎手術的時候,會陷入天人交戰:「要選擇融合性的手術,還是屬於動態的人工椎間盤手術(非融合手術)?」現在因為材料科學發達,人工椎間盤的產品已經有非常多種類,那麼多的種類要怎麼選擇?融合與非融合手術有哪些優缺點?
融合固定手術鄰近關節易退化,再次手術機會增加
所謂的融合固定手術,也就是在兩節脊椎中間放的是一個融合器,所謂融合器,就是將這兩個關節的融合起來成一個關節,因此就犧牲掉這個關節的功能,所以沒有辦法做任何活動,要活動的時候,常常就要借助上下兩個鄰近關節,來代償它的功能,很容易產生過度的使用,而產生退化退變,面臨再次手術的機會增加。
非融合手術就是人工椎間盤,保存椎間盤幾近所有功能
非融合手術,在脊椎最常用的就是人工椎間盤,它是可以活動的,不論彎脖子、伸脖子、側位旋轉,都可以得到活動的滿足。非融合手術就是因為鄰近節關節退變而衍生出來的產品,人工椎間盤因為材料工程的發達,把椎間盤做的跟上帝創造的椎間盤的活動角度,在某一程度上幾乎一模一樣,所以植入人工椎間盤,等於還是保存了自己的椎間盤幾近所有功能。
事實上,非融合手術到現在,大概是15-20年的歷史,而融合手術已經將近超過半個世紀50年以上。重要觀念是融合手術跟非融合手術,對疾病治療早期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是說手術完以後,不適症狀、神經壓迫症狀,可以得到完全的紓解,早期的滿意度都非常高,甚至超過9成。
可是,大部分的非融合手術都建議在60歲之前,原因是因為60歲以後,相對的關節活動度已經沒有那麼大的要求,病人的活動度也不需要因為活動會產生很多困擾,所以說,在60歲以前會建議使用人工椎間盤。人工椎間盤以及融合的手術,事實上對神經的椎間盤的保存功能有很大差異。
人類的頸椎活動是靠7個關節,頭部轉動有50%的功能是靠第1、2個關節,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寰樞椎」,其他的側彎、前後彎曲都是靠其他6個關節來活動。相對的,如果在很早期、病人年齡很輕時,就把部分關節融合掉,放棄了這些關節的活動角度,例如放棄了2個關節,那其他5個關節就必須要代償7個關節的功能,這5個關節要經過數十年的挑戰,才能夠維持一個人正常的生活,這5個關節是融合的鄰近節,為了代償他們的活動角度,就容易產生鄰近節的退變。所以說,在融合手術鄰近節的退變,始終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就是說,這個病人手術後也許2年、3年、10年、20年後,會再次手術的比例大約3成左右。
人工椎間盤萬能?醫師:這些情況沒辦法使用人工椎間盤
人工椎間盤是不是萬能的?是不是完美的?是不是完全可以取代融合手術?王超然醫師表示,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工椎間盤不能做太大的脊椎的破壞手術,也就是說有些病人,可能是非常嚴重的後韌帶骨化症,有一些頸椎鈣化,比骨頭還硬,所以要做一個大範圍的切除,沒辦法使用人工椎間盤,因為人工椎間盤要保存原來關節的穩定性,如果做大範圍的切除,穩定性會受到影響,甚至有很嚴重的脊隨病變,都不適合做人工椎間盤手術。
還有某些病人是脊椎前滑脫或後滑脫,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脊椎,這時候必須要做融合手術來穩定脊椎,如果植入了人工椎間盤,會衍生出更大的問題。第三個情況是這個病人的年紀相當大,或者說他相對年輕,可是他的骨質非常糟,這時候做融合手術、融合固定手術是相對安全的。
所以,不是說人工椎間盤可以取代融合手術,也不是說融合手術一無是處,完全要看病人疾病的種類。到底要做人工椎間盤,還是融合手術,仍然是要請專業的醫師做全面性的考量,才能選擇一個適合你的植入物,對自己有幫助。如果選錯手術的方式,術沒有得到很好的滿意度,事實上是很難補救,因此建議還是要經過整體的評估。
融合手術跟非融合手術最大的差別,就是鄰近節的退化比例
融合手術跟非融合手術最大的差別,就是鄰近節的退化比例,已經有相當多的文獻已經證實:非融合手術的鄰近節退化、退變,要比融合手術要低很多。雖然,退變不一定是疾病,但退變產生疾病的機率非常高,也就是說融合手術後再手術的比例,比融合手術要高很多。所以,現在考量病人可能的條件之下,會建議病人採用非融合手術。如果我們能夠保存可用關節,而不會影響手術的成果的話,那當然是要保存可以用的關節,而不是將他放棄、融合掉。
選擇人工椎間盤,大小、高度都需經專業醫師評估
事實上,人工椎間盤和融合性的手術,都可以維持椎間盤的高度,只是如果用融合性的手術,僅維持它的高度,可是鄰近節不會活動,仍易造成鄰近節容易退化。而人工椎間盤能夠一直維持住椎間盤的高度,在衍生出鄰近節退化,或該節的退變就會降低。另外,在選擇人工椎間盤的時候,大小的選擇,在手術過程當中,也非常的重要。如果選擇太大的人工椎間盤,或太高的人工椎間盤,會產生後面的關節過份的活動,或過度撐開後面的小關節,而產生嚴重的頸痛,有經驗的醫師會參考它上下兩節原來健康的椎間盤,而選用適當的尺寸,並不是越大越好,這樣才能維持病人體正常的關節活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