鮭魚返鄉投資 政策是路障

工商時報【馬牧歌、賴瑩綺、李書良╱專訪】 政府推出的台商回台投資引發一波「鮭魚返鄉」,據經濟部統計,目前台商回流投資金額已逾新台幣3,300億元。但對政府宣揚的回台投資,岳豐集團董事長葉春榮認為,政府對台商境外匯回資金的諸多禁令,反限制台商行動。且即便政府歡迎台商回台發展,現存「五缺」問題仍限制了企業擴廠的需求。 美國在5月10日對中國2千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中美貿易戰重燃戰火。增收關稅清單中涵蓋的民生消費品與電子產品,嚴重影響大陸台商經營,台商除了轉向東南亞分散風險之外,返台投資也是選項之一。 在台商調整發展方向時,譬如,由於大陸台資企業的資金匯出要先扣稅20%,況且大陸台商要結束在當地營業,其過程之複雜、所花時間之長久,一般人很難想像,大陸中小型台商幾乎不會回台投資,目前經濟部公布的巨額回台投資資金,幾乎都是在大陸投資的上市櫃企業因大陸出口受限的情況下,轉而在台擴廠的資金。 據境外台商資金匯回投資專法規定,匯回資金不僅禁止直接投資台灣不動產,也將間接投資限制在「5+2」等產業,若不投資這些指定產業,就要把匯回資金放在金融機構專戶控管5年。葉春榮直言,這樣的規定並沒有為台商緩解發展艱難的處境。 葉春榮建議,政府對台商回台投資不應有過多限制,例如政府限投「5+2」產業,而年產值超過2,500億元的零組件產業雖不在「5+2」產業中,卻能為台灣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他指出,台灣擁有全世界名列前茅的零組件產業,以特斯拉為例,其六成的零組件由台灣供應。因此應該被納入重大經濟政策,成為「5+3」產業。 對於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的台商遷廠回台,葉春榮認為,從企業成本面而言,無論是南向還是回台發展,台商並非一定要遷離大陸。但考量到未來中美貿易戰可能持續延燒,且後續變化難以捉摸,台商應提早分散企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