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漫步雲端:有教無類

■卡蜜兒 10月27日才經歷同志大遊行,演講時當然要分享最新的時事。對於現場的教師來說,「同志」真的是頗遙遠的議題。不過,小學教師們顯然對於霸凌,以及學生因為多元性別氣質遭受霸凌的情況並不陌生。但是,當我們從「多元性別氣質出發」時,有人覺得「那些多元性別氣質」的孩子,並不見得是同性戀,當同志團體都跑去關切時,會不會模糊了焦點,或是就讓人家「誤以為」那個孩子就是同志? 其實在相關事件裡,如葉永鋕、鷺江國中楊同學事件,關切的團體很多,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人本教育基金會……都不算同志團體,可是為什麼大家都只看到同志團體?或是因為同志團體的關切感到憂心甚至刺眼?在這些事件中,去聲援的人不一定都是同志,但很多同志是因為自己過去的成長過程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因此感觸特別深。這些多元性別特質的孩子是不是同性戀,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的是,在整個環境是極度恐懼同性戀的情況下,她/他們的特質在學校裡,往往就是因為被冠上同性戀的污名而遭到霸凌。 只要恐懼同性戀的氣氛一直存在,那些不符合傳統「陽剛」vs.「陰柔」二分特質的孩子,被隨意冠上「同性戀」「死gay」的名號,她/他們在校園裡的處境就此要與恐懼與擔憂共存。不只是性傾向,只要我們沒辦法打開接納多元的胸懷,不管我是自然捲、太胖、太瘦、太高、太矮、太聰明、太笨……只要有一點點和別人不同,很可能就難逃被霸凌的命運,同性戀只是恰好是其中一項最最嚴重的指控。 老師們面對自己不熟悉、沒把握的議題,發問的方式一般會是這樣:「我們要多早跟孩子談這個議題?」,以質疑做為一種抗拒或卻步的方式。擔憂的還包括:「如果如果有學生覺得自己是同性戀,可是有時候想法是會改變的,或是暫時的……。老師沒有責任或義務幫學生判斷她/他是不是同性戀。就如同老師其實也沒辦法判斷孩子是不是過動、自閉……,這些需要專業診斷的症狀,並不是一般老師可以處理的,更何況美國心理學會早就把同性戀排除在「疾病」的認定之外。因此,性傾向的確認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時間的早晚也是個人的生命歷程,不需要老師介入,除非她/他們向你求助! 那麼,老師的責任是什麼?身為教育工作者,老師們需要確保各種性傾向、性別、頭髮捲度、各種高矮、胖瘦、香的臭的學生,在學校裡都能擁有安全、自在的學習環境。不因為這些「不同」「差異」而減損了受教權。老師不用確定某個、某些學生是不是同性戀,但是一定要確定,自己能把學生們都教育成,可以接納各種「差異」的人,這才是「有教無類」的真義! (家庭合作事業協會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