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概念 診所改社區視聽室

中國時報【汪宜儒╱台北報導】 延續紙風車三一九精神,由民間自發的力量讓當地兒童有接近藝術的機會,有澎湖七美的吳憶如,還有雲林西螺的中醫師游熙明。在西螺執業的游熙明,將自己診所的二樓空間改裝成藝術視聽教室,邀請西螺文興國小的老師參與,九月開學後為孩子播放表演藝術的影片,佐以導聆、工作坊等課程,讓孩子親近藝術,並將自己的想像化為創作。 游熙明說:「不只是看完演出與影片就算了,而是要小孩子對藝術有參與、有理解,說不定他們最後自己還能編排齣小型歌舞戲劇啊!」 游熙明是台北人,原在台中執業,之後又從台中轉往西螺開醫院,聽到紙風車三一九兒童藝術工程的計畫,便發起「尋找一七五○個西螺人的熱情」活動。熱心的他自費印製海報傳單、四處勸說,希望匯集西螺居民的參與,一人捐出兩百元,讓西螺孩子有戲看。當時,游熙明的想法是:「不要只想靠外面人的捐助,我們在地人要自己有力量,才有參與感。」 一開始,游熙明被鄰居笑:「在這邊,蓋廟募款有可能,這種活動很難。」但結果卻推翻了這說法。他募集了六九二人的捐款,其中包括離鄉在外的留美博士,還有菜市場的攤販,終於邀請到紙風車劇團到西螺演出。 游熙明說,有了紙風車第一哩路的經驗,「連阿公阿媽們都清楚,美學教育的重要、公民參與的重要。」 游熙明表示,到西螺後,才知道鄉下的環境是多麼不友善,資源很少。而在紙風車三一九之前,他其實不太有參與社區活動的觀念,「醫生就是關在象牙塔裡,頂多是維持好醫病關係、應付健保局。」而他自己小時候的音樂與美術課都,被借去考試,也是直到成年了才有機會接觸藝術。 在促成紙風車到西螺演出後,游熙明受到紙風車三一九工程的精神,開始參與社區活動,將跟農會租來的診所二樓空間,改建成有大面鏡子與地板的教室,讓婆婆媽媽來跳舞、聽音樂會。今年九月開學後,這個空間還將拿來播放表演藝術影片。 「以前,阿公阿媽有進香團,去參訪各地廟宇,未來我們可以發展文藝進香團!」他說,紙風車三一九給他的是一個「平台的概念」:「我想,小地方也可以變成一個小平台,大家一起參與、一起快樂,這才是第二哩路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