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空間 族群友誼無疆界

【記者呂淑姮高雄報導】想拉起兩地之間的聯繫,其實距離不在山高水遠,而在心與心之間。那瑪夏部落的孩子與鼓山的小學生,因為參與「我想和你作朋友」行動而認識對方,邁開互相理解的第一步。 達卡努瓦文化成長班老師詹怡玲說,學生從實際交流中,看見環境、生態、族群的種種差異;以藝術創作為媒介,請參與的學生記錄和詮釋彼此看見了什麼。當部落孩子下山到哈瑪星,鼓山學生會帶那瑪夏學生去哈瑪星社區參觀導覽,介紹學校周邊的人文歷史,讓新朋友認識鼓山區。 當鼓山的學生前往部落,就改由部落學生帶領,告訴平地朋友部落的生活。文化成長班平時就學習族語、族群文化歷史、部落知識,也包括農耕和傳統作物。活動結束要分開了,好多學生眼睛都紅紅的,捨不得對方。 提出「我想和你作朋友」行動的高雄市城市願景協會朱珮甄說,高雄縣市合併,所有的原鄉鎮都成為「區」,但各地人民生活方式差異極大,從高雄市都會區到山區那瑪夏、桃源,天氣和路況在好與不好的時候,都會讓路程變得極為遙遠,即使開了很久的車,也還只是在高雄而已。 彼此帶領 互相學習 朱珮甄說,那瑪夏區達卡努瓦里的民生國小文化成長班孩子和鼓山區哈瑪星社區鼓山國小學生一起來參與「我想和你作朋友」行動。達卡努瓦文化成長班老師詹怡玲說,當部落的孩子下山到哈瑪星,鼓山的學生會帶那瑪夏學生去哈瑪星社區參觀導覽,也介紹學校周邊的人文歷史,讓新朋友們更認識鼓山區。 ▲那瑪夏達卡努瓦,有片屬於鼓山國小和達卡努瓦學生的友誼見證。(圖文/呂淑姮) 當鼓山國小的學生前往部落,就改由部落學生帶領,告訴平地的朋友們部落的生活。詹怡玲說,文化成長班平時的課程就包括讓學生學習族語、族群文化歷史、部落知識,也包括農耕和傳統作物。「到活動結束要分開了,好多學生眼睛都紅紅的,捨不得對方。」 朱珮甄笑說,鼓山的師生到了達卡努瓦,平常從沒有腳踏泥土經驗的都市人,全脫了鞋子進菜園耕作;就連去年6月豪雨沖斷上山之路、得花上3倍時間繞道台南進達卡努瓦,鼓山國小師生還是要上山會友。 走入那瑪夏 理解新世界 達卡努瓦Kanakanavu族人A buu說,達卡努瓦的孩子去年進行「流浪相機」活動,與新朋友一起,達卡努瓦的孩子用相機鏡頭表達心聲;鼓山國小學生用繪畫創作;「莫拉克災後,尤其是在孩子身上會發現,他們會有想說卻不知道如何表達的傷口。」相機裡看見什麼?達卡努瓦的大人們想為孩子帶來全新的希望。 「『那瑪夏』,學生都知道,但如果沒有朋友在當地,那是一個在颱風季節時聽見的代號,沒有意義。」去年帶隊上山的鼓山國小老師劉聖秋說,當學生走入那瑪夏互動,才會有更多啟發。他提到,「我想和你作朋友」計畫雖是讓學生用藝術繪畫方式呈現,但學生能獲得的學習成果並非只在藝術領域,而是全方位的思考,去接觸平時自己從未理解、參與的世界。 ▲鼓山區和那瑪夏畢竟車程遙遠,汛期大雨沖斷道路,上山得繞道途經台南。平時由達卡努瓦族人和文化成長班的學生幫忙照顧。(圖文/呂淑姮) 活動的幕後推手之一、鼓山國小校長陳慶盛說,兩地的學生在交流結束後也曾舉辦聯展,鼓山國小學生在學校佈展,還有如同正式畫展一般的來賓簽名本。他認為,給予學生舞台,相信孩子們可以表現得越來越好,「如果下次還有機會,要請展覽者為自己的作品導覽解說,分享創作理念。」 陳慶盛也說,除了藝術和技能方面培養,看不見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希望學生能從各種不同的差異中反思自我。」 高雄市城市願景協會表示,去年第一次推展「我想和你作朋友」行動,今年會繼續辦理,讓那瑪夏區和鼓山區的孩子繼續看見彼此、互相學習。 ▲文化成長班是達卡努瓦孩子學習族群文化的地方,包括農耕知識和傳統作物。(圖文/呂淑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