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接踵而至 衛報:廉價糧食時代或將告終

氣候、人口、燃料等挑戰接踵,糧食危機迫在眉睫。
氣候、人口、燃料等挑戰接踵,糧食危機迫在眉睫。


氣候、人口、燃料等挑戰接踵,糧食危機迫在眉睫。

過去十年,二次大戰後驅動經濟成長的廉價石油,步入終結;今夏,玉米、小麥與大豆五年來第三度劇漲,或許意味,便宜糧食的時代也將告終。

《衛報》報導,石油與糧食價格的飛漲,是教科書市場力量篇章的絕佳素材。大型新興市場迅速擴張,尤以中國為甚,在供應受限的當下卻需求大增。以石油來說,約束因素包括伊拉克戰爭、伊朗禁運、新資源的開採趕不及老舊油田耗竭。

強烈需求同樣反映在糧食上。原因不只是全球人口每年多出 1%(中國平均每年人口增幅 9%),開發中國家對高蛋白質的西方飲食趨之若鶩才是重點。中國、印度巴西肉類消費逐年攀升,而 7 公斤穀物僅能產出 1 公斤牛肉(1 公斤豬肉則須 4 公斤穀物),造成全球糧食供不應求的狀況。

儘管農夫的生產效率已有提升,然而生產量的增加卻遭兩個負面因素抵銷:美國、歐盟政策下,大量玉米被轉作生質燃料之用;以及惡劣天候致使收成大減。

若我們信任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預測準確性,人類未來 20 年只會需索更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增量。每年會多出 7000 萬張嘴需要餵食,2030 年以前,糧食的需求量將增加 50% 。但是與此同時,人均耕地面積(arable land per person)只會愈來愈少。

今年美國極端乾凸顯了這項挑戰的艱鉅程度。玉米收成黯淡,較預期少了 1 億噸以上,原先不受缺雨之苦的小麥也受到連帶影響。今夏兩種作物一噸漲到 100 美元,世銀最新數據顯示,6、7 月間糧價上漲 10%,現在已超越前次高峰 2011 年上旬。

消費者要感受到這波糧價上漲的威力還需要一點時間。短期內,肉類價格還未受到衝擊,因為畜產業者為了節省昂貴的飼料成本已率先屠殺大量牲畜,導致供過於求。不過,今年底前,為了填飽肚子,消費者荷包消瘦的速度將是驚人的快。

由於外部衝擊將削弱消費者支出力道,因此面對通膨,各國央行不太可能收緊政策。然而,決策者也不該自欺欺人,假定糧價失速僅是偶然的單一事件。穀物庫存之低,2013 年敗壞的收成可能導致價格一發不可收拾,更甚者,恐慌性購買、出口禁令、搶糧暴動都有可能隨之而來。(接下頁)

樂施會近期公布一份報告表示,美國應該當心接下來幾十年會出現更嚴苛的旱災,「2011 年,美國歷經代價 140 億美元的災難總匯─暴風雪、龍捲風、洪災、颶風、熱帶氣旋、乾旱和熱浪,以及森林大火。」而今年,森林大火、暴風、熱浪已在美國許多地區肆虐,更別提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旱災。

此刻應是西方重新審視生質燃料正當性的時機。2011 年美國乙醇蒸餾廠使用了 1.2 億噸玉米,引起聯合國農糧署關切。此外美國可再生能源標準(Renewable Fuel Standard,RFS)也遭反對黨非議,RFS 要求今年在燃料中加入 152 億加侖乙醇,其中有 134 億可來自玉米提煉。畜產業者理所當然成為終止 RFS 規定訴求的堅強捍衛者。

生質燃料的初衷,是做為已開發國家以一種免費且無痛的方式應對氣候變遷。當作物豐收,表示會有多出的穀物可轉成乙醇,西方消費者不必犧牲自己原有的生活形態,就能達成拯救這顆星球目的。但如今,這項假設已然不攻自破。

糧食問題已形成迫在眉睫的危機,解決辦法不是降低需求就是增加供應,或者兩者同時並進。減少需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抑制人口成長或者改變飲食習慣以紓緩肉類消費壓力,不過兩者推行當然都困難重重。

至於供應方面,短期應是尋找生質燃料的替代方案;而以更遠的視野來看,世界部分地區的人口激增與糧價飆漲可望帶來第二次綠色革命,大大增加當地(如次撒哈拉非洲地區)的收成。高昂的商品價格少數好處之一,是農夫更有餘裕購買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