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油產業惹爭議
工商時報【李鐏龍】 ■環保及人權團體警告,印尼與馬來西亞的棕櫚油產業嚴重破壞生態,加速全球暖化,更罔顧農工權益。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rights activists warm that the boom is doing irreparable damage to rare biodiversity and accelerating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with no concern for long-term social costs. 印尼及馬來西亞現為全球第1大及第2大棕櫚油產國,但兩國長期以來開墾棕櫚樹種植地及對待相關農工的方式,卻引發漠視環保與罔顧勞工權的爭議。 兩國政府都表明,仍將繼續積極發展棕櫚油產業,都將會再大規模地擴充種植面積。 印尼官員宣布,該國到2020年前,將會再增加約1,800萬公頃(相當於美國密蘇里州面積)的種植地。馬來西亞也有意在2020年前,將種植地較目前再擴增1倍。 需求大 出口額10年增5倍 棕櫚油的用途廣泛,因便宜且可販售期較長,本就是開發中國家民眾與商家偏愛的烹飪油,又因從植物提煉而來,故普遍應用在食品與美妝用品的製造上,而各國政府強制規定必須如實標示反式脂肪的含量,促使食品業者逐漸停用反式脂肪,更擴大棕櫚油的應用範圍與耗量。 據估計,美國目前一般超市內所販售的產品中,半數以上都含有棕櫚油。 全球對棕櫚油的龐大需求,為印尼與馬來西亞,每年都帶來可觀的收益。棕櫚油現為馬國最具經濟價值的作物。2011年,馬國棕櫚油加相關製品的總出口額達270億美元,這等於過去10年來增加5倍。 不過印、馬兩國長期來以「砍伐-焚燒(Slash-and-burn)」方式,將林地轉換成棕櫚樹種植地,則被指責為造成環保災難。特別是在印、馬分治的東南亞海島婆羅洲(Borneo)上,情況最為嚴重。 婆羅洲島有全球最古老的雨林之一,也是人類近親紅毛猩猩(Orangutan)的棲息地。 過去20年來,為了種植棕櫚樹,婆羅洲島已流失約6,200平方英里的原始雨林。島上紅毛猩猩的數量銳減至約5.4萬隻,僅及1980年代時之半。 史丹福大學與耶魯大學發表共同研究報告指出,婆羅洲為種植而進行的墾地作業,僅2010年就排放超過1.4億公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2,800萬輛汽車全年的總排放量。 印尼現已成為全球第3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其中約8成來自於焚林墾地作業。 領導這項研究的史丹福大學生態人類學教授庫倫(Lisa Curran)說:「關鍵性的生態功能被打斷,使該區域愈來愈容易受到乾旱、大火及洪水的侵襲。」 外勞非法居留 工作沒保障 馬國的棕櫚油產業,雇用大量的移居(候鳥)外勞,大都來自印尼,但長期來未給予這些勞工合法居留文件,致使有些人即使已工作長達30年,仍無法享有基本的醫療服務,子女也因不能受教育,只能跟著當棕櫚農工,永遠無法翻身。 今年17歲的馬卡斯,從孩童時就跟著父母從印尼來到馬國,僅上過當地非營利組織開設的簡易學習中心,因沒有合法居留文件,不能繼續升學。 過去5年來,他在棕櫚田工作,每天只賺7.5美元。他說:「這樣的生活很艱難,但有什麼選擇呢?」 一位現年41歲的工人,10年前來馬國,現在全家仍躲躲藏藏,若被查到非法居留,僅罰金就超過全年工資,還可能被遣返,否則就得向警方行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