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干達犧牲溼地換糧食

烏干達犧牲溼地換糧食

本報2013年4月18日綜合外電報導,彭俊維編譯,鄭鈺琳審校

糧食是人類基本需求,但為了滿足這個需求,要付出多少的環境成本?最近一篇發表在美國獨立出版商BMC(BioMed Central)發行的《農業與食物安全》期刊中,研究者指出,在較高地勢的地區,由於不穩定降雨所導致的糧食欠收,迫使烏干達等國家的人民漸漸往溼地移居。除非能以更永續的方式滿足這些人的基本需求,否則以農耕、漁業及狩獵等方式過度利用溼地的情況仍舊無法避免。

雖然溼地消失對於生態是很嚴重的影響,但為了達成國家糧食安全,以及在2015年之前將饑餓中受苦人數減半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在2009年,烏干達大約犧牲了1/3的溼地,轉為種植穀物或放牧。為此,烏干達的馬凱雷雷大學(Makerere University)在國際發展研究中心(IDRC)支持下,針對在維多利亞湖月灣區(Lake Victoria crescent)、基奧加湖平原(Kyoga plain)及西南農地的居民進行調查,以評估人們是如何利用溼地。

調查顯示,在這些地區,超過80%的人都會利用溼地的資源,包括取得水源、捕魚、獵捕叢林野生動物(澤羚和野鼠)、以及採集野生水果和蔬菜。其中部份是自己使用,部份則是出售以換取食物。另外,超過半數的人承認在水供應無虞的肥沃溼地上進行糧食種植;通常缺少其他食物來源的家庭,最容易以此種方式利用溼地。

當地人民將農作物歉收歸咎於全球暖化,而且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情況只會日益惡化。研究者Nelson Turyahabwe博士解釋,「糧食安全是全世界都得面對的問題。而在烏干達,最大糧食風險家庭是那些有小孩、婦女或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家庭;另外,人數較多的家庭通常也會面對糧食不足的風險,這些家庭為了生存而利用溼地。因此在設計永續利用溼地的政策,必需考慮這些家庭的生存需求。」

※ 本文同步刊轉台灣溼地網

【參考資料】

- 美國每日科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