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擊歷史 老攝影記者出書

中國時報【吳垠慧╱台北報導】 前攝影記者楊永智耗時六年完成《他們是歷史的目擊者》一書,並於昨日發表。書中搜羅廿二位活躍於一九六○年代前的第一代攝影記者,他們曾經歷日治時期、中日戰爭、國共內戰到八二三砲戰,在戰地出生入死,為戰亂和戒嚴時期的中國與台灣留下歷史記錄。 戰地出生入死 照片說故事 《他們是歷史的目擊者》收錄王小亭、郭琴舫、張廣基、王之一、朱正明、陳耿彬、林權助、秦凱、羅超群、陳永魁、吳紹同、陳蘆隱、傅資生、姚琢奇、浮雲、伊夢蘭、郭惠煜、黃則修,趙次淵、張敦志、李培徽、朱汝瀛的生平與作品;同時在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舉辦「印記 歷史:台灣早期攝影記者經典作品展」,精選書中四十六幅新聞照片展出。 昨日新書發表會上,高齡九十二歲的秦凱,年過八十的吳紹同、姚琢奇、浮雲、郭惠煜等人均到場致意。 姚琢奇登釣島 創台灣第一 《他們是歷史的目擊者》網羅台灣新聞攝影史上的「台灣第一」,如日治時代第一位台灣攝影記者陳耿彬留下當時的社會寫真;台灣第一位女性攝影記者伊夢蘭當年可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另有第一位登上釣魚台的攝影記者姚琢奇;第一位登上南沙群島太平島的吳紹同;及於八二三砲戰殉職的台灣第一位殉職攝影記者傅資生。 楊永智曾任《中國時報》、《自立早、晚報》、《時報周刊》等攝影記者,他表示,「我想找尋攝影記者的『根』。」楊永智說,攝影記者的定位和專業從未受到尊重,早期報社沒有攝影記者,需要拍照時先找相館攝影師,之後才成立攝影部門,以師徒制傳承暗房、沖片和拍照等技術與經驗。 坐第一排看戲 秦凱很幸運 有鑑於第一代攝影記者逐漸凋零,楊永智的使命感更為迫切,他表示,「我希望外界能多了解攝影記者的工作內容,以及照片背後的故事。」 如一九三七年日軍轟炸上海火車站,炸死二百多名候車婦孺,王小亭以膠卷拍下一身是血、在鐵軌旁嚎啕大哭的小孩,照片刊登在美國《生活》雜誌,揭露日軍侵中暴行,舉世譁然,「是華人新聞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一張照片。」 攝影記者在前線衝鋒陷陣,有苦也有滿足,秦凱說,「我一生從事攝影工作很快樂,當攝影記者,就好像是坐在第一排看戲,是何其幸運及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