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農業新技術 環保又增產

聰明農業新技術 環保又增產

聰明農業新技術 環保又增產(張佳琪報導)

菇類是健康的食材,深受國人喜愛,國內投入新鮮菇類生產的農民愈來愈多,每年可以生產14萬公噸的菇類,創造出88億的年產值,堪稱是相當具有經濟價值的農產品項目。有鑑於傳統菇類栽培方式較不環保,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研究人員投入心力開發更有效率且更環保的新技術「隧道式堆肥室內發酵」技術,大大提高菇類的產量,也讓菇類栽培過程更具有環保概念。

農試所主秘蔡致榮表示,菇類種植多半以堆肥方式來進行栽培,傳統堆肥的製作發酵模式非常耗工,要用鍋爐燃油產生蒸氣來滅菌,估算栽培25坪左右的菇類就要用掉50公升的燃油,每一次至少要動用4到8位人工。耗時費力之外,所生產的菇類肥產量低、品質參差不齊,還常有惡臭、病蟲害多的問題。

這套新穎的「隧道式堆肥室內發酵」技術,完全解決這些問題。蔡致榮說,這項技術是在堆肥裡面添加有機添加物,放置在室內的發酵糟內,藉由溫度與空氣的控制,讓堆肥在理想的條件下發酵。只要2個人就可以掌控發酵狀態,跟傳統方法比,人力成本可省下三千元。製作出來的堆肥非常環保,因為用的材料是稻草、蔗渣等農業廢棄物,同時製程也比較短,是一種對環境很友善的堆肥生產方式。蔡致榮說:「目前用稻草130萬噸╱年,提供做為草生菇類栽培材料,那麼我們可以去替代,未來可不必再砍樹造成水土保持問題,且又可以解決稻草,因我們用稻草做堆肥,它有焚燒的問題會造成公害且有碳排放問題,我們用稻草做是對環境友善的做法。」。

不但降低空氣污染,還把農業廢棄物變為黃金,十分聰明的作法。更重要的是,這種堆肥用在菇類上面,效果非常好,提高菇類產量20%以上。蔡致榮說:「我們用此方式做室內發酵,它比一般現行木屑太空包,我們的產量也提高20%。」。

蔡致榮表示,每次堆肥使用5噸的乾稻草做原料,栽培的菇類收成後,農民大約可以多增加6萬元的收入,平均一年的收益會多出30萬元。蔡致榮說:「這套新法在室內發酵,製造時間縮短且產量會比較穩定。這套技術估計用到菇農,可以增加每公噸堆肥七千元,以一年栽培五次洋菇來看,每年可增加三十多萬的收益」。

把這項堆肥技術運用在巴西蘑菇的種植上,以盤固拉牧草取代稻草做為原料,讓巴西蘑菇的產量大增。蔡致榮表示,每一噸的堆肥可以生產132公斤以上的巴西蘑菇,比一般用木屑太空包方式生產的產量多出20%,還能降低巴西蘑菇重金屬殘留的風險,蔡致榮說:「巴西蘑菇這種菇類的特色就是容易吸收重金屬,所以栽培時要注意,不然重金屬被它吸了,食用以後易有重金屬過多的可能,這個技術對我們巴西磨菇產業會有幫忙」。

農試所開發出的這套技術已分別取得堆肥製造設備以及栽培基質調製方法的專利,廣泛推廣之後將有助我國菇類產業的全面提升。

(照片:農業試驗所提供)